在历史上最早的车营诞生于何时?又有何功绩
在历史上最早的车营诞生于何时?接下来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坦克,是一个音译外来词,如果意译的话,似乎叫战车更贴切。坦克的武器标配,就是有枪有炮,人员配置一般分为车长、炮长和驾驶员。要是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的话,最早的坦克部队应该出现在明朝,确切地说是出现在明穆宗朱载坖隆庆元年,也就是公元1567年,世界上第一支坦克部队,拥有十个营的兵力,拥有一千二百八十辆战车,总计兵力达到三万多人,差不多相当于现在两个装甲师。
之所以说明军这支部队是世界上最早的坦克部队,我们可以拿一本正史和两本兵书来做证据,被打得不敢南下牧马的蒙古骑兵也可以作证:这支名为“车营”的坦克部队是不可战胜的。
咱们今天说的这本正史叫做《明史》,两本兵书都是戚继光写的,一本叫做《纪效新书》,另一本叫做《练兵纪实》,这两本兵书在清朝都曾被严格管控:如果这支坦克部队尚在,八旗兵根本就进不了山海关。
一、最早坦克部队,其实是朝廷党争的副产品
说起戚家军车营的诞生过程,我们不知道是应该愤懑还是庆幸,因为这只最早的坦克部队,其实是朝廷党争的副产品,为了打压抗倭名将戚继光,一帮吃饱了撑得没事儿干的御史言官,想把戚继光从江南鱼米之乡调到大漠边关吃沙子,结果却催生出了在当年无可匹敌的专业兵种——戚家军车营。
读者诸君都知道,明朝有两大祸害,其一为宦官,其二为御史言官。这两拨人在朱元璋朱棣两位铁腕皇帝管制下,都很老实。明朝的皇帝一蟹不如一蟹,属于朝臣一方的内阁辅臣和属于内廷的掌印太监、秉笔太监逐渐做大,皇帝说话就不太好使了,就连立谁为太子,皇帝说的也不算。万历皇帝抗争了好多年,最后还是败给了内阁辅臣和御史言官,只好让看着就活不几年的朱常洛接了班——朱常洛登基十天病重,十四天病危,一个多月病死。
朝臣们一致“拥戴”朱常洛,跟他有没有能力没关系,跟他能不能戴着皇冠过年也没有关系,朝臣们就是为了跟皇帝较劲,以此证明谁才是大明王朝的实际主宰者。
明朝的文官,以御史言官为代表的,以欺负武将为职业和乐趣,俞大猷被他们收拾得三起三落,胡宗宪被他们整得生不如死,干脆自杀了事。言官们猛踩胡宗宪和俞大猷,当然也不会放过戚继光,于是一个叫吴时来的工部给事中开始对军事指手画脚了:“以蓟门多警,请召大猷、继光专训边卒。部议独用继光。”
吴时来是挑头举枪的,真正扣动扳机的是一帮想看戚继光笑话的朝中大佬:“你的狼筅对付光脚光头拿短刀的倭寇好使,面对强弓硬弩长刀铁骑,看你还有啥招?”
幸亏当时蓟辽督师谭纶是个御史言官不敢惹的军事文官,他给予了戚继光完全的信任和支持:“会谭纶督师辽、蓟,乃集步兵三万,征浙兵三千,请专属继光训练。”
谭纶交给戚继光的这三万三千人,被戚继光训练成了世界上第一支不可战胜的坦克部队:“继光乃议立车营。车一辆用四人推挽,战则结方阵……节制精明,器械犀利,蓟门军容遂为诸边冠。”。
这里顺便说一句吴时来,此人最后的结局也不妙:“时来初以直窜,再遭折挫,晚节不能自坚,委蛇执政间。连为饶伸、薛敷教等所劾,时来亦连乞休归。未出都,卒。赠太子太保,谥忠恪。寻为礼部郎中于孔兼所论,夺谥。”
二、为什么说戚家军车营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坦克部队,看看装备和人员配置就知道了
戚继光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将,就是因为他知道因地制宜,以万变应万变——以不变应万变,没有不输的。戚继光在《纪效新书》里强调了没有战车的步兵面对敌人骑兵的冲锋,简直不堪一击:“夫南方田水界地雨湿,不可用车,我兵卒然遇敌,缓急无家可依,贼皆洞见,知我无拒御之备,是敢尽力向我,一遇奔溃,全军退走。”
到了北方的戚继光,知道蒙古铁骑比倭寇更难对付,光用狼筅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而且狼筅对重甲骑兵的杀伤力,简直可以忽略不计。戚继光在《练兵纪实·杂集卷六·车营解》中强调了组建车营的必要性:“敌人铁骑数万冲突,势锐难当。我军阵伍未定,辄为冲破,乘势蹂躏,至无孑遗。”
于是在谭纶的大力支持下,戚继光组建了十个车营:“(每营)战车一百二十八辆,(每辆战车)上安大佛郎机(大炮)二架,军士六名管佛郎机二架,每架三名(相当于有六个炮手);车正一名,专在车上披坚执旗,以司进止(这就是车长);舵工一名,专管运车,左右前后,分合疏密(此为驾驶员)。”
我们很难把戚继光的一个车营跟现代的坦克部队编制比较,因为他那一个营的兵力太强了。按照现在的说法,戚继光每一个车营有一个将军级的营长,一个负责制定作战计划并传达的参谋长(中军),此外全是作战部队:“四车为一局,立一百总,十六车为一司,立一把总;六十四车为一部,立一千总”。
一个车营有一百二十八个车正、一百二十八个舵正、七百六十八个炮手,再加上鸟铳手、藤牌手、镋钯手,总计定员三千一百十九名。经过报请朝廷批准,戚继光得到了十个战车营的编制。也得到了相应的军饷和武器装备——当时张居正说话还比较算数。
其实说戚家军变成了战车营,也不完全贴切,因为战车营实际是步坦协同部队,比如美籍华裔作家黄仁宇直接把戚家军称作了“混成旅”,他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这样介绍戚家军车营:“这一混成旅有骑兵三千人,步兵四千人,重战车一百二十八辆,轻战车二百一十六辆。”
《万历十五年》一书关于战车人员编制的记载与《练兵纪实》完全一致,都是十个人属于战车和火炮操控人员,另外十个人则是完全是号称“杀手”的步兵。
“杀手”一词,是戚继光《练兵纪实》中的原话,相当于配属战车的步兵班,与所属战车保持七八米距离(二十五尺),随时防止敌军步兵近距离偷袭。
明朝在遭遇小冰河之前,一直比较富裕,军费也比较充足,这一点我们从戚家军车营一个基数的弹药配给就能看得出来,其他的都不算,单看枪炮弹药就知道,戚家军的车营,可能比抗日战争期间的大多数部队装备都好:佛郎机二百六十五架,子铳三千三百四门,铅子二万五千六百个,火药七千六百八十斤,这是战车炮专用的。此外还有鸟铳(火枪)五百一十二门,铳袋五百一十二个,药筒一万五千三百六十个,细火药三千七十二斤,铅子一万五千三百六十个。
三、戚家军坦克部队的辉煌战绩:敌人不是被射成筛子就是被轰成渣
戚家军步坦协同作战,让蒙古铁骑吃尽了苦头,两清朝人编修《明史》,也不得不捏着鼻子承认戚继光不好惹:当时,俺答已经死皮赖脸向大明称臣通贡(很奇怪当时明朝一半官员拒绝俺答汗的称臣通贡请求,大臣投票表决,正好是一半赞成一半反对,这就是明朝有名的“通贡票决”),宣府大同一线无战事,只有“小王子后土蛮徙居插汉地,控弦十余万,常为蓟门忧。”
不知道这个小王子跟被明武宗暴打的小王子是啥关系。跟小王子合谋南下抢劫的,还有朵颜部的董狐狸(不是绰号,他们的名字就是这么怪)。万历元年春天,董狐狸领着侄子长昂合兵一处来抢劫,结果被戚继光先用城防大炮轰,然后步坦协同冲击,差点活捉董狐狸——战车毕竟没有骑兵跑得快,所以董狐狸和长昂溜掉了。
第二年,董狐狸有拉来了弟弟长秃一起进犯,但打不过就是打不过,长秃短秃都不好使,倒霉的长秃还被抓了俘虏。这下子他们被打服了:“二寇率部长亲族三百人,叩关请死罪,狐狸服素衣叩头乞赦长秃。继光及总督刘应节等议,遣副将史宸、罗端诣喜峰口受其降。皆罗拜,献还所掠边人,攒刀设誓。乃释长秃,许通贡如故。终继光在镇,二寇不敢犯蓟门。”
戚家军在一天,什么蒙古铁骑、八旗(当时还没出生呢)劲旅,都只能服服帖帖,如果戚家军车营能保留到明末,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面对十个战车营,那也是一点胜算都没有的。这时候有读者就要问了:戚家军战车如此厉害,怎么到了明末,明军还是用马刀跟八旗兵对砍呢?这就要“感谢”明朝的文官,特别是御史言官了:敌人消灭不了的明军精锐,他们来消灭,敌人忌惮的明军名将,他们负责搞掉——对明末的御史言官来说,搞掉一个抗倭名将,那也是可以吹嘘好几辈子的。
很不幸,戚继光就被“好战”的御史言官盯上了:“继光在镇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宴然。(张)居正殁半岁,给事中张鼎思言继光不宜于北,当国者遽改之广东。继光悒悒不得志,强一赴,逾年即谢病。给事中张希皋等复劾之,竟罢归。居三年,御史傅光宅疏荐,反夺俸。继光亦遂卒。”
血战歼倭,勋垂闽浙,壮猷御虏,望著幽燕。一代名将戚继光在贫病中郁郁而终,没有物资供应,甚至连军饷也不能按时发放,戚继光组建的车营也逐渐被岁月湮没了。灭戚家军者,非倭寇,非八旗,他们实际是被误国的明朝文人消灭了!
一帮殉国嫌水凉的文人士大夫,前一天还慷慨激昂地反对崇祯迁都,第二天排着队给李自成磕头称臣了。等到多尔衮和小孩子福临进京,他们又忙着剃发易服谋取“抬籍”自称奴才的资格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