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修建长城时用的什么材料?为何长城能屹立不倒?
大家好,说起长城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说起长城,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陌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互相争斗,为了抵御他国纷纷修建起了长城,历史上第一个关于长城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是源于此。但那是周朝时期,长城还不算是“长城”,各诸侯国仅修建了自己的防御工事。
后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将各国的长城连接并修缮了起来,这才有了后世的万里长城之称。而长城这个称呼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才有的,《史记。楚世家》中有载:
“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
而在此之前,长城还有许多其他的称呼,比如方城(楚国使用过)、还有堑、长堑、城堑以及墙堑等等,这些都是从战国到明朝时期使用过的称呼。而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长城,大部分是明朝时期所修建的。
在当时如果没有长城,那漠北游骑就可以毫无阻碍的冲进华北平原,导致百姓就没有办法进行正常的农耕作业和生活。所以明朝在秦长城的基础上再次翻修和新砌了新的长城,这就是后世我们俗称的明长城。
而修建长城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在秦朝秦始皇有魄力和能力用举国之力来修建长城,但也造成了百姓的民不聊生,国家刚刚稳定下来就修建如此耗时耗力的大工程,民间更是出现了“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由此可见在当时长城的修建是多么的困难。
而长城在中华大地上屹立两千年不倒,这其中又有什么奥秘呢?原来在修建长城的时候秦始皇用了一项黑科技。在当时修建长城的材料大多都是就地取材,主要是土、石头和木料、瓦件等等。
在丛山峻岭的地方就开采石料来修建,在平原地带就用土来夯实建筑,在沙漠地区更是想到了用芦苇或者红柳条枝相互叠放,中间铺上沙子的方式,一直修到6.7米。而用石块或者土夯实垒起来的建筑是不稳的,它又没有像现代混泥土,水泥等用来粘合的东西,它是怎么做到不倒的呢?
原来当时人们想到了一个办法,他们用石灰、沙石、红泥再加上少量的用糯米煮出来的粉水,混合在一起修建长城,这种混合材料干了以后既可以起到粘合的作用,又无比的结实,实在是完美的选择。
在古代没有水泥的时期,古人们摸索出来了很多方法来代替水泥,比如石灰和糯米粉。其中糯米粉的柔性和防水性都要比水泥要好的多,只可惜它的生产成本太高,到了现代被慢慢的淘汰了。
而在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奇观,我们中国的长城始终是独一份,大概就是因为只有我们中国的劳动者可以不辞幸苦,不惧严寒,具有智慧的同时又认真做事的这份精神,才可以让长城一直屹立在我们的土地上的原因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