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古人下吃完饭扔块碎银就走,店小二都不数吗?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李白《将进酒》

  我们如今干什么都要用到钱,吃饭要钱、穿衣要钱、出行要钱、买房要钱、读书要钱、娱乐也要钱,而且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原本需要当面点算的纸质货币或者硬币,已经换成了更为便捷的电子支付。

  有人估计要问了,电子支付不就是虚拟转账一个数吗?那为何还能有交换的价值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货币本身的价值,并非是货币本身所具有的,货币从一开始就是一种用于交换的契约,只是因为发行这个契约的组织跟国家具有公信力,所以能够赋予这种契约价值,这个契约可以是纸币,可以是货币,自然也能是电子支付中的那一串数字。

  不过不论是之前的更常用的纸币,还是如今的电子支付,能够拥有价值的本质还是在于国家稳定富强,以及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但是在古代,却并没有这么规范的货币环境,因此古代主要用于交换能够代表价值的货币还是铜钱,以及金、银。

  金是古代可以说价值最高的一种货币,素有“盛世古董,乱世黄金”的说法,一到了乱世,钱币贬值,有能力的人一定会囤积大量金子做储备金,也是因为金子除了作为货币外,还兼有收藏价值,保值价值等,所以跟银子以及铜钱的兑换比例并不固定,历朝历代波动较大。

  同时由于金实在太贵重了,所以古代普通人是不可能用金子的,哪怕一般的王公贵族也不会用金子交易,金子一般是皇帝用来进行赏赐,或者用在家里当资产,所以市面上很少有金子流动。

  古代人用得最多的货币,或者说古代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是铜钱。中国最早的货币是海贝等,随着以物换物的局限性慢慢出现,远古居民开始有意识用一些具有价值的东西来进行代替,贝币因此诞生。

  随着青铜文明兴起,也随着商品价值越来越高,贝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货币,比如说什么刀币、蚁鼻钱(铜贝)等,直到秦始皇一统六国后,才统一了货币体系,从此后方孔半两钱成了古代货币的最主要形式。

  当然,历朝历代发行的货币不一样,价值也不一样,并不是都具有同等购买力,像是汉武帝时期发行的铜币就包括了半两、三株、五铢等。秦汉一直到魏晋南北朝这段时期内,钱币的价值几经更迭,像是王莽改制时直接改动了四次钱币,而三国时期东吴、蜀汉、曹魏的钱币也各不相同。

  直到隋唐开始,强大的大一统政权建立,铜钱的价值才真正开始稳定下来,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开元通宝。到了宋朝,由于经济发达,还需要给金朝上供,所以铜钱渐渐缺失,到了南宋多为铁钱替代。

  在黄金与铜钱之间,还有一种货币,那就是银子。银子不像黄金那样贵重,一般市面上还是经常见到流通的;又因为是金属,本身就具有极高的价值,因此不会像铜钱那样改朝换代就不能用了,且币值更大,因此达官贵人出行一般身上带着的都是银子而非铜钱。

  一说到银子,想必大家都会想到,在一些古代小说,以及电视剧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那些江湖好汉或者公子小姐下完馆子,随手扔块碎银子就走,店小二从不阻拦。像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就有这么一段描写:“店家切一盘熟牛肉,烫一壶热酒,请林冲吃。又自买了些牛肉,又吃了数杯。就又买了一葫芦酒,包了那两块牛肉,留下些碎银子。”

  为何店小二从来都不阻拦这些客人,他们难道不怕菜钱不够吗?

  因为这种时候菜钱不够是不可能的。

  古代铜钱跟银子的比例基本在1比1000左右浮动,也就是一两银子能换一贯铜钱。要知道古代物价真的不贵,买东西都是几枚铜钱计算,又不是整一桌满汉全席,小饭馆里几个菜能要多少钱?但那些江湖好汉吃了菜随手丢快碎银子,至少都是好几百铜钱,这远比一般菜钱值钱多了,所以碰到这种情况小二不仅不会拦,还会偷着乐。

  这么看来,古代的货币体系是真的挺麻烦,所以说还是现代方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