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曾经对唐德宗落井下石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在朱泚叛乱时,泾州将领田希鉴杀了忠于皇帝的节度使马河清,自己成为节度使之后,为朱泚摇旗呐喊。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泚数遣人诱泾原冯河清,河清不从,又结其将田希鉴,遂害河清以应贼,泚即以代河清,使结吐蕃。
后来,当朱泚败逃至泾州时,田希鉴开始后悔犹豫了,自己该怎么办呢?
如果跟着朱泚一条道走到黑,那自然也是可以的,因为唐德宗应该不会放过自己,现在临死前再赌一把,无论胜败也都算是不枉此生了。
当然也可以从名义上倒向唐德宗一边,但是紧握手中的枪杆子绝不撒手。
如果再怂一点,那就是完全倒向唐德宗一边,把兵权也上交了,再想办法将功赎罪,甚至跪在唐德宗的面前祈求宽恕。
张光晟比较怂,所以他选择了投降唐德宗,结果依然遭到了清算。
张光晟在临死前,说出了一句非常著名的话,那就是我一不应该做,二不应该休!说得具体点,我首先不应该造反;其次,我造反了就不该后来又胆小怕事。
这就是成语一不做二不休的出处。
先是跟着朱泚造反,后来又背叛他,这叫什么事呢?说得好听点这叫迷途知返,说得难听点这叫墙头草。
处于类似的背景下,人们总会感觉迷茫的。
继续站在朱泚身后,怎么看也是穷途末路了,而且朱泚是乱臣贼子,你继续跟着他,这就是标准的自绝于人民。
但是背叛朱泚,然后像狗一样地爬在唐德宗脚下,万一最后还是被他弄死,这叫什么事呢?
因为类似的原因,当朱泚逃到泾州时,田希鉴一度想阻止他进城。但有人劝田希鉴说,以你的处境,你觉得一门心思向皇帝投降,他就会放过你?我觉得你还不如背水一战,继续跟着朱泚混。
泚将梁庭芬入泾州说田希鉴曰:“公比日杀冯河清背叛,今虽归顺,国家必不能久容,公他日不免受祸。何如开门纳朱公,与共成大事!”希鉴以为然。
但是田希鉴想来想去,终于还是决定站回唐德宗一边。面对此情此景,朱泚一伙人多少有些绝望了。
当然了,在这种绝望中,他们肯定不会忘了诅咒田希鉴一番。
你以为大唐的昏君会放过你?你也想得太美了,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皇帝肯定会杀了你,以及你的全家!
面对这种诅咒,田希鉴肯定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恐惧。
但是站在田希鉴的角度,他认为自己背叛唐德宗事出有因,因为当时是大势所趋;现在自己戴罪立功、将功补过,应该可以免除一死。
要知道,自古就是法不责众,如果唐德宗把打击面扩大了,就有可能再次翻船。
当唐德宗的亲信将领李晟进入泾州时,似乎也证实田希鉴的这种判断。因为田希鉴一个劲儿地和李晟套近乎,而李晟也对田希鉴非常热情。
希鉴妻李氏,以叔父事晟,晟谓之田郎,晟命具三日食,曰:“巡抚毕,即还凤翔。”希鉴不复疑。
但是很不幸,等李晟感觉已经控制住泾州的局势后,马上就翻脸无情了。
皇帝有难了,你就跟着乱臣贼子对皇帝趁火打劫,你还有脸见我吗?面对李晟这种大义凛然的斥责,田希鉴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了。
于是乎,泾州参与叛乱的骨干分子全都被李晟杀了。
最后,李晟卖了田希鉴一个人情:你和你儿子我都会留个全尸,毕竟以你的罪行,我也只能帮到这一步了。
希鉴坐晟下,未知当死,晟顾曰:“田郎不得无罪。”左右执以下,晟曰:“天子蒙尘,乃杀节度使,受贼节,今日何面目见我乎?”希鉴不能对。晟曰:“田郎老矣,坐于床置对。”乃缢幕中,以李观代为节度使。
田希鉴和张光晟选择了站回唐德宗身后,并且一心将功补过,但最终还是被清算了。
朱泚叛乱的时候,蒋镇被迫成为他的重要助手。
蒋镇在长安城中,曾做了大量保全他人的工作。在蒋镇看来,他认为皇帝应该会放过自己的,而且得到他帮助的人,也都希望皇帝放过他。但是很不幸,皇帝并没有这样做。
回想起从前的事,蒋镇难免也会充满了后悔。事实上,在朱泚逼迫蒋镇当官时,他就想一死了之,甚至连毒药也准备好了,但是千古艰难唯一死,他终于没有勇气死。
现在只是多活了一年时间,就从忠臣变成了逆贼;就从人们敬仰的偶像,变成了人们唾弃的罪人,这一年时间的存活成本也未免太高了吧?
在唐德宗陷入危难之际,远在江南的韩滉竟然想方设法地加强当地城防。
韩滉这是想干什么呢?
往好了解释,自然是他看到北方乱得无法收拾了,所以就巩固好江南,希望唐德宗能有个退路。
往坏了解释,就是他看到唐德宗马上要玩完了,所以准备好了要割据一方当军阀。
对于第一种解释,就连韩滉也觉得有些牵强,但李泌一再向唐德宗保证,韩滉加强当地的城防,就是为了让皇帝狡兔有三窟。
议者又言:「韩滉闻銮舆在外,聚兵修石头城,阴蓄异志。」上疑之,以问李泌,对曰:「滉公忠清俭,自车驾在外,滉贡献不绝。且镇江东十五州,盗贼不起,皆滉之力也。所以修石头城者,滉见中原板荡,谓陛下,将有永嘉之行,为迎扈之备耳。此乃人臣忠笃之虑,柰何更以为罪乎!滉性刚严,不附权贵,故多谤毁,愿陛下察之,臣敢保其无他。」
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唐德宗落难的时候,韩滉的选择也是表面臣服,但实际上还是拥兵自重。
一方面,他依然高举大唐的旗帜,并且还不断向唐德宗进献物品,但是到底有多少诚心,唐德宗肯定能感觉出来。
另一方面,他也做好了皇帝玩完之后,自己应该怎么割据的准备,至少当时的大多数人都认为,他就是这样玩的。
这种选择,其实是当时很多军政长官的共同选择。
支持皇帝的时候心里有些没谱,但是背叛皇帝的时候又感觉凶多吉少,所以就先骑墙再观望一会儿。
有一个军政长官,在唐德宗逃出长安城后,也一直高举大唐旗帜,并且依然给中央政府效力,但是在工作时,难免有些三心二意。
更主要的是,平定叛乱后,人们搜查叛军的档案时,发现这个军政长官一直和叛军也有来往。
刘洽克汴州,得《李希烈起居注》,云“某月日,陈少游上表归顺。”少游闻之惭惧,发疾,十二月,乙亥,薨,赠太尉,赙祭如常仪。
总的来说,拥兵自重的好处就在于,类似的选择永远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你这样玩,虽然不会让你赢得盆满钵满,但是不会让你输得一干二净。无论哪方胜利了,也很难清算到你的头上。如果连骑墙观望的人都需要清算,那你这打击面未免也太大了。
现在,就看韩滉接下来会怎么玩了。
唐德宗杀回长安城后,韩滉有上中下三策选择。
上策,皇帝肯定不会原谅自己的,所以站着也是死,为什么要跪着死呢?总而言之,继续串联自己处境相同的人,做着近于绝望的努力,期待奇迹的发生。
中策,向表示皇帝妥协,但是绝不轻易进京。
下策,就是死心塌地的向皇帝表忠心,希望皇帝可以原谅自己,你让我干啥我就干啥。
上策和中策看起来不错,但其实是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因为在当时的背景下,它只会让自己死得很难看。
你死心塌地的向皇帝表忠心,皇帝即使不原谅你,也许你留下自己的脑袋就可以交账了;如果你真抱着什么一不做二不休的态度,与皇帝对抗到底,就有可能要交出全家人的脑袋了。
在这种背景下,韩滉选择了下策,那就是死心塌地的向皇帝表忠心,而且表现非常优秀。
于是韩滉马上不计代价的给中央政府所在地输送粮食一百万斛,看到韩滉这样,江南有嫌疑的军政长官,也开始积极向中央政府所在地输送粮食。因为这是向皇帝表忠心的重要方式。
因言:“关中乏粮,归于卿父,宜速致之。”皋至润州,感悦流涕,即日,自临水滨发米百万斛,听皋留五日即还朝。
既而陈少游闻贡米,亦贡二十万斛。上谓李泌曰:“韩乃能化陈少游贡米矣!”对曰:“岂惟少游,诸道将争入贡矣!”
事实上,他们从前高举大唐旗帜,却依然面临要被皇帝秋后算账的风险,就是因为他们从前给中央政府输送后勤物资时,多少有点不够积极。
而且中央政府所在地,当时也真是非常缺粮,所以看到韩滉这样干,唐德宗自然得表现出积极的互动。
粮食这种问题,在许多时候,那可真是要人命的问题。最简单而言,你手下有十万大军,但是你的粮仓见底了,连着三顿饭,只能给他们喝稀粥,第二天,连稀粥也给他们端不出来,你觉得,他们会怎么做?在这种背景下,整个秩序有可能会突然瓦解的。
大唐皇帝可以一直支撑下去,就是因为巴蜀、江南的军政长官只是首鼠两端的观望。他们在给皇帝输送粮食时,虽然不积极卖力了,但也不敢中断这种工作。
如果他们一块看皇帝笑话,那皇帝当时就玩完了。关东大乱、关中也大乱,巴蜀江南又站在那里看皇帝笑话,不要说别的,就是粮食问题,也能把皇帝折腾得啥也不是。
所以,有一段时间,看着粮仓就要见底,皇帝当时都快哭了。因为,当地驻军都哭着喊着高呼,我们要吃饭,我们要吃饭!到了饭点,皇帝如果给他们连碗稀粥都端不上去,这样过上两三天,局势随时有可能失控。
在这种背景下,突然看到江南的粮食运过来,皇帝当时就表现地非常开心。
韩晃的安然过关,等于皇帝告诉大家,过去的事,只要你们没有公开站在叛乱者一边,细节我不会追究,关键是,如果你们现在表现的好,我还会嘉奖你们、重用你们。
于是大家都积极向皇帝表现。这种结果,显然是皇帝非常满意的。
在解决关中、江南的问题时,还需要解决关东的问题。
为了阻止更多的力量站在叛乱者一边,李泌决定单枪匹马,用怀柔的方式解决陕州叛军。
李泌单枪匹马进入陕州后,一再对陕州军区表示,你们现在及时站回来,政府会既往不咎的。
陕州曾参与叛乱的骨干成员,相信了李泌的承诺,毕竟李泌不是普通人,他地位崇高,而且与皇帝关系密切,一言既出,那就是标准的一言九鼎。
但是很不幸,基于中央政府的角度,如果不进行秋后算账,人们以后在造皇帝反时,就会更肆无忌惮。
所以,李泌进入陕州时,皇帝就拉出一个长长的名单,希望李泌把这些人都杀掉。
李泌认为自己答应过这些人没事,所以希望皇帝不要追究了。但是皇帝依然命令李泌杀掉这些人。最后,双方互相妥协,李必只把五个人交给皇帝,并且希望皇帝饶恕他们,但是皇帝终于还是把他们全杀了。
泌之辞行也,上籍陕将预于乱者七十五人授泌,使诛之。泌既遣抱晖,日中,宣慰使至。泌奏:“已遣抱晖,馀不足问。”上复遣中使至陕,必使诛之。泌不得已,械兵马使林滔等五人送京师,恳请赦之。诏谪戍天德;岁馀,竟杀之。
陕州军区的将领,如果知道的投降的结果,就是这种结果,他们会接受李泌的劝降吗?实在难说的很。
虽然说,投降是死路一条,但是反抗呢?如果一点希望也看不到,人恐怕还是没有勇气去反抗的。
更主要的是,皇帝虽然进行了秋后算账,但是总的来说,也就杀了五六个骨干成员。在这种背景下,那些叛乱的骨干成员想玩命反抗,能有多少人会追随他们呢?
在关键时,你选择站回皇帝一边,单从利益上考虑,对还是不对呢?这个谁也不知道!事实上,这才是人生选择的微妙之处,同样的选择,结果是不同的。
这就好像,坐在赌桌前押大还是押小?一切就看你的感觉了。
总的来说,每次大规模的站队决出胜负后,总需要进行一番大清洗的。
因为没有类似的清洗,人们在关键时候,难免会不知道应该如何做的。事实上,皇权的神圣性,就是建立在类似的反复站队、清洗之上。因为在关键时候,你可以选择不忠于皇帝,但是你必须得考虑好后果。
当皇帝丧失这种能力后,你奢望臣子忠于他,多少有点痴心妄想了。
当皇帝丧失这种能力后,就算人们愿意把皇帝高高捧在头上,皇帝也只能当傀儡了。因为此时,人们愿意忠于皇帝,通常只是为了维持虚君高高在上,下面多头并存的格局,并不是真把皇帝回事。
一个皇帝是不是货真价值实的皇帝,主要就是看他有没有强迫大家站队的能力(或潜力),有没有强大报复别人不忠的能力(或潜力)。
如果皇帝有这种能力或潜力,皇帝就是货真价实的皇帝。面对这种皇帝,谁也会习惯性的表示忠诚,因为你敢拒绝这样做,后果常常会很严重的。
如果皇帝没有这种能力或潜力,那皇帝再高高在上,他也只是一个傀儡。换而言之,现在决定大家命运的,是下面大佬之间的博弈,与皇帝的喜怒哀乐并没有多大关系。
安史之乱后,大唐皇帝并不是傀儡,就是因为皇帝不管有时会多狼狈,但是皇帝始终拥有强迫大家站队、报复别人不忠的能力或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