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失去潞州,对朱温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失去潞州,对朱温产生了多大的影响?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在称帝前后,对朱温的利好消息按说是非常多的。

  第一、朱温称帝前两年,淮南杨行密死了。

  关键是,杨行密的儿子也缺乏驾驭手下大佬的能力,朱温称帝后仅一年,杨行密的儿子被就自己手下的大佬火并了。于是淮南进入大佬联合执政的阶段,随后自然是内讧不断。

  第二、朱温称帝那一年,幽州刘仁恭被自己儿子刘守光火并软禁了。

  刘守光软禁了自己的父亲刘仁恭,却无法控制自己哥哥刘守文。于是刘守光占据幽州,与占据沧州的刘守文开始火并。

  对朱温更有利的消息是,沧州刘守文害怕两面受敌,于是在魏博罗绍威的游说下,选择了向朱温称臣。

  第三、朱温称帝后一年,山西李克用死了。而且因为李克用集团大佬林立,所以从各种迹象去看,随时可能发生大火并。

  当时的梁晋之间,争夺潞州的战争进行的如火如荼,晋王李克用突然死了,让谁去看,晋国失去潞州也没有什么悬念了。

  用英雄史观去看,都不用说别的,就是李克用这种不可或缺的人物突然死亡,就足以让晋国如同天崩地裂一般。

  就是用现实的政治博弈角度去看,晋王李克用一死,围绕李克用继承权之争,肯定无法抑制。

  李克用死时,就把李存勖托孤给了一个太监。

  大家没有看错,李克用死时,就是把李存勖托孤给了一个太监。如果李克用一系此时崩了盘,肯定谁也会认为,李克用脑袋让驴踢了:都什么年代了,他还把儿子托孤给一个太监?

  李克用死后,李存勖无论从威望、实力,都非常有限,所以他的叔叔、哥哥们,都不把他当回事。他们或是与李存勖分庭抗礼,或是处处给李存勖使绊子。

  初,武皇奖励戎功,多畜庶孽,衣服礼秩如嫡者六七辈,比之嗣王,年齿又长,部下各绾强兵,朝夕聚议,欲谋为乱。及帝绍统,或强项不拜,郁郁愤惋,托疾废事。

  存勖的叔叔李克宁,在人们的怂恿下,更是野心勃勃地想取代李存勖。

  会李存颢以阴计干克宁曰:“兄亡弟立,古今旧事,季父拜侄,理所未安。”克宁妻素刚狠,因激怒克宁,阴图祸乱。

  面对此情此景,李存勖也一度得表示要把晋王之位让给李克宁。

  崩,庄宗告于克宁曰:“儿年孤稚,未通庶政,虽有先王之命,恐不足以当大事。叔父勋德俱高,先王尝任以政矣,敢以军府烦季父,以待儿之有立。”

  更可怕的还在于,正在前线打仗的高级将领,在这种背景下,也牵涉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站队?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他们一个劲以前方军事吃紧,就拒绝回京城表态,估计也是个麻烦事,因为这很容易让人怀疑,他们想趁李克用之死有所异动。在这种背景下,前线的周德威也回到了晋阳。

  四月,命德威班师。时庄宗初立,德威外握兵柄,颇有浮议,内外忧之。德威既至,单骑入谒,伏灵柩哭,哀不自胜,由是群情释然。

  面对此情此景,谁也得承认,上天依然非常眷顾朱温。因为这种机会实在是可遇不可求的,而且从哪个角度来说,也绝对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但是很不幸,朱温已过了时来天地皆同力的阶段,所以这个好消息传来了,朱温却是感觉有些力不从心。

  简单地看,这是一个朱温趁势夺取潞州的好机会。但是朱梁的军队也感觉疲惫极了,关键是,朱温现在最担心的问题是,关中会不会出事?

  诸将以为李克用死,余吾兵且退,上党孤城无援,请更留旬月以俟之。帝从之,命增运刍粮以馈其军。刘知俊将精兵万余人击晋军,斩获甚众,表请自留攻上党,车驾宜还京师。帝以关中空虚,虑岐人侵同华,命知俊休兵长子旬日,退屯晋州,俟五月归镇。

  在你控制力非常充分时,你控制的地方越大,你所拥有的力量就越大,因为这意味着你拥有的资源就越多。

  但是在你控制力虚弱时,你拥有的地方越大,你背负的东西就越多,因为这样多的地方,哪个地方也是需要你操心的。你一个地方操心不到,就可能引发连锁的危机。

  朱温开始走下坡路,就是因为在藩镇力量非常容易成长的时代,朱温占据的地方越来越大,却不能很好的消化。在这种背景下,朱温等于自己背负了太多的东西与对手作战。

  总的来说,朱温控制的地盘越来越大,而这些地方也有不断藩镇化的倾向,在这种背景下,朱温对内部的控制越来越紧张。

  在这种背景下,朱温拥有的资源表面上是李存勖的好多倍,但是真正能用于梁晋争霸的力量有多大,却实在不能高估。更主要的是,随着朱温不断加强内部的控制,引发的内部叛乱,就常常会让朱温焦头烂额。

  后来李存勖突然崩盘,也是因为类似的原因。

  从某种意义上讲,五代统治者的最大危机,并不是外部,而是内部。所以,不论谁当皇帝,也难以改变轮流坐庄的事实。

  最后,赵匡胤接管帝国后,最先干的事,也不是打击外敌,而是去削藩。当然了,经过前辈们一代代的努力,赵匡胤削藩进行的相对很顺利。

  赵匡胤削藩后,才开始去制订统一天下的计划,而且就是在此基础上统一天下成功了。

  当然了,面对后来宋帝国的被异族欺负,许多人常常认为,这就是因为宋帝国对将领有太多的限制。

  实际上,这是因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原王朝生产力遥遥领先的时代结束了,以中原王朝当时的处境,换成汉唐时代,估计也免不了会被外族欺负;至于换成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就更不用说了。

  在秦朝,长城以北地区就从来没有实现过统一,那里就是处于部落联盟状态,所以还不存在强大的政权和统治者。

  到了汉朝,长城以北开始强大,于是我们在史书中终于看到强大的政权名称、强大的统治者名字。但是西部地区呢?显然还处于落后的地区,至少中原王朝来自西部的威胁并不明显。

  但是到了唐代,青海、青藏、西域也都出现了强大的政权。从此以后,中原王朝北部、西部都开始面对强敌了。

  到了宋代,中原王朝开始受到北部契丹、西部吐蕃、南部大理的威胁。

  到了明代,中原王朝竟然开始面对来自海上的力量威胁了。

  总的来说,宋代的衰弱,大约就等同于现代欧洲的衰弱;遥想当年欧洲遥遥领先于世界。

  欧洲几大强国,随便派一支军队,就可以纵横亚洲、美洲,但是越往后,欧洲的这种优势越不明显。这是因为欧洲衰弱了吗?显然不是的,仅仅是因为亚洲美州崛起了。

  长城以北出现帝国,是五代中后期的事。

  这件事,绝对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要知道,称帝绝不是自娱自乐的事,这意味着相关地区的政治经济高度成熟了。而这种成熟,对中原王朝来说,实在是一种说不出的威胁。

  比如,匈奴、突厥占据优势时,所有的目标就是掠夺财物美女,很少一心夺取高度成熟的农业文明地区,但是契丹、女真、蒙古和后金则不同。

  如果隋末天下大乱时,突厥的文明程度与契丹类似,那李渊父子的结局,与石敬瑭恐怕不会有太大的差别。

  因为李渊父子在起兵时,也是向突厥借兵,只是突厥的文明程度比较低,所以不具备统治高度成熟的农业文明地区,所以中原王朝用金钱美女,就能把他们打发走了。后来,安史之乱后,大唐向回纥借兵也是类似于此的。

  当然了,西汉末年、东汉末年,如果匈奴也如契丹一样强大、文明程度也如契丹一样高。刘秀、曹操之类的人,恐怕也都难免和石敬瑭一样无奈。

  因为整个中原王朝遍地割据政权,内部火并的无休无止,他们拿什么拒绝强大的异族的不平等条约呢?

  如果五代时,契丹的文明程度与满清类似,那石敬瑭的结局,恐怕也和吴三桂没有太大的差别。因为吴三桂开始也是想成为石敬瑭的,问题是,你以为石敬瑭那样容易当?你实力不够,想当石敬瑭,也是一种奢望。

  如果在明帝国后期,哪个人敢说,自己能像石敬瑭那样割地保平安,我们回看历史,肯定会认为他是汉民族的大救星。

  甚至而言,在当时背景下,哪个人敢说,自己能像秦桧那样求和成功,我们回看历史,肯定也会认为他是民族英雄。

  问题是,这些都是奢求,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政策,迅速推广到了整个大江南北。

  总的来说,随着中原王朝之外的野蛮民族,文明程度越来越高,中原王朝的压力变得越来越大了。

  用英雄史观解释历史,最大的好处,就是这样解释历史非常简单,而且容易满足人们的廉价优越感。

  最简单而言,朱温开始为什么会一胜再胜呢?因为朱温当时英明神武;后来为什么会一步步走向衰落呢,因为他称帝后变笨了。

  再简单而言,李存勖开始为什么会一胜再胜呢?因为李存勖当时英明神武,后来为什么会突然失败呢,因为他胜利后变笨了。

  其实,在分析黄巢的成败时,传统史书常常也是这种论调。总而言之,黄巢开始英明神武,所以率领一群乌合之众,挑翻了大唐帝国;后来称帝变笨了,于是一步步走向了衰落。

  这样一解释历史,让人感觉历史变得非常简单起来。更主要的是,这样一解释难免会让人感觉,如果自己穿越到那段历史里,肯定那些牛人失败的原因,都是因为突然变笨,我们处于他们的位置上,肯定比他们干得好。

  看五代史时,我总感觉,黄巢、朱温、李存勖都是好死不死。因为他们在该死的时候死了,人们在解释这种历史时就比较简单了,因为他们神功无敌,所以一胜再胜;他们一死,他们的集团就开始衰败了。

  这样一解释历史,就容易给人们足够多的想象空间,总而言之,他们不死,就能如何如之何。问题是,他们多活了几年,人们只能用他们突然变得蠢笨来解释他们的失败了。

  当时的朱温实际上控制了三个版块,中原(现在的河南、山东两省)、河北、关中。朱温牢牢控制的版块,实际上只是中原,河北、关中一直存在不稳定的因素。

  在这种背景下,朱温与山西的李克用一系相争时,其实一直存在太多不确定的因素。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朱温一边与山西李克用一系作战,一方面还得担心河北、关中出现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朱温听到李克用死亡的消息后,第一念头竟然不是趁势全力夺取潞州,而是思考,关中会不会在关键时候出现问题。

  于是,在这个关键时候,虽然许多人都劝朱温,应该集中力量把潞州夺过来,但是朱温却不敢集中力量大举进攻潞州。

  朱温不愿意这样冒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从情理上判断,李克用死后,以李克用集团大佬林立的格局,就算不会在内讧中分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很难恢复到从前的状态。在这种背景下,朱温自然认为稳扎稳打就可以夺取潞州,何必冒险强攻呢?

  夹寨奏余吾晋兵已引去,帝以援兵不能复来,潞州必可取,丙午,自泽州南还;壬子,至大梁。梁兵在夹寨者亦不复设备。

  问题是随后的结果,却是让朱温想也没有想到的。因为李存勖在张承业的支持下,迅速火并了自己的叔父李克宁,统一了内部。

  接下来的事,就是更让朱温想也没有想到。因为李克用死后,仅仅三四个月,李存勖就亲自率军杀到潞州战场;这种强有力的反击,实在超出了朱温的想象,事实上,就是李克用活着,也未必敢这样奋力反击朱温。

  此时的朱温,似乎已过了时来天地皆同力的阶段,所以李克用死亡,这种绝对有利的消息,带给朱温的竟然是一种灾难。

  如果李克用活着,朱温肯定不敢对潞州战场掉以轻心,在这种背景下,李克用一系绝不敢这样全力救援潞州,因为主力对主力的决战,通常是力强者胜,力弱者败,李克用处于绝对劣势,绝不敢这样豪赌的。

  但是,李克用死了,朱温难免会掉以轻心的,而李存勖整合内部的速度实在太快了,快的谁也不敢相信。在这种背景下,李存勖决定豪赌一把,而全部的赌注就是押在朱温绝不会相信,晋国内部会这样迅速整合完毕。关键是,李存勖还赌胜了。

  面对这种突然而至的失败,朱温并没有怪罪手下,因为这是他战略失败的结果。在这种背景下,朱温说了一句经典名言,生子当如李亚子。

  这一仗,严格的说,对朱梁帝国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损伤。

  因为这一仗胜利,李存勖仅仅是解了潞州之围。虽然在取得这种胜利后,李存勖一度想扩大战果,但是因为梁军统帅也不是白给的,所以整个军事行动,维持了二十多天,李存勖终于感觉没有扩大的希望,于是就终止了。

  但是这场胜利,显然成为梁晋争霸战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首先,这场胜利,李克用一系出现了强大的统治核心。因为在李存勖初登大位时,各种怀疑、反对的力量一直存在,但是李存勖上位仅仅三四个月,就用事实证明了,李克用并没有死,生儿子就应该生李存勖这样的儿子。

  其次,人们难免会有意无意发现,朱温的战略进攻阶段,似乎也到了尽头。因为李克用死后,朱温竟然无力借机一举攻克潞州,相反让李存勖反手一击,再也无力组织起强大的进攻了。这让朱温的反对者,似乎更有信心了。

  而从此以后,等待朱温的,就是统治范围内的力量,一环接一环地脱离朱温而去。等脱离朱温集团的力量越来越多时,梁晋争霸战的局势就开始逆转了。

  严格的说,潞州之败,对梁晋争霸战的影响并不大。

  李存勖在潞州一线大败梁军,只是解了潞州之围。此时梁晋之间的力量悬殊对比,并没有得到任何改变。

  此时,李存勖还是仅仅占据着山西省的大部分地区,要知道此时山西的河中地区,还控制在朱温手里。

  而此时的朱温,显然占据着河南、山东全部。而陕西大部分地区;河北省的镇、定、魏博也在朱温的势力范围内;当然了朱温还占据着山西、安徽部分地区。

  单从力量对比去看,双方实力真可以用悬殊来形容。

  所以,在潞州一线大败后,朱温依然保持着从容自信,因为他保持着从容自信,所以才会说出生子当如李亚子的豪言。总而言之,你够牛,但是我总会把你灭掉的。

  但是,在随后的若干年时间里,还有众多失败等着朱温。所以,潞州大败后第二年,关中也出现了叛乱,虽然朱温平定了关中的叛乱,但是朱温对关中的控制力,显然衰弱了。

  而此后,镇、定也出现叛乱,更悲催的事还在于,朱温在平定镇、定的叛乱时,又是接连受挫。

  最后,朱温从河北战场退回时,已病重的就等着交待后事了。看着李克用英雄无敌的儿子,再看看自己的儿子,朱温对帝国的未来实在有一种说不出的悲观:我的儿子,也会如李克用儿子一样优秀吗?朱温实在是一点信心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