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当官后为什么会发狂?真相是什么?
每当一提起范进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记得读书那会,语文书上挺多课文都是节选自古代名著小说,《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不用说了,大家都挺熟,什么林黛玉进贾府、杨修之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猴王出世谁都能讲上一段,但《范进中举》这篇就有点特别,初读之前很多人不熟悉它的来源《儒林外史》。
和四大名著相比《儒林外史》显得不那么家喻户晓,作为中学生不熟悉也正常,但我当年初读《范进中举》就觉得,这作者实在是妙人!《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早读过了,但这两本名著在《儒林外史》前都显得弱气,至于原因,只需看作者吴敬梓对范进的刻画就懂了。
范进是个在科举中挣扎了几十年的穷苦读书人,54岁还是个童生。这里我们简单了解下明清时期的科举,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状元、榜眼、探花,可这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哪能谁都考前三名?前三名都是进士,进士,就是古代科举考试里最高的功名了,由最高级中央朝廷考试“殿试”产生。
童生就是这条科举线上最底层的读书人,这名称和年龄无关,70岁也可以是童生,指没考取生员(秀才)资格的读书人。童生通过县州级考试“童试”后成为秀才,秀才再走省级考试“乡试”后成为举人,到了这一步才有资格参加国家级考试“会试”然后成为贡士,贡士再参加前面说的殿试后被圈中了,就能成进士。
进士分三甲,第一甲分为三名,也就是大家很熟悉的状元、榜眼、探花,可以得到“进士及第”称号,傲视群雄;第二甲有若干进士,称为“进士出身”,第三甲也有若干进士称“同进士出身”,就是说虽然你我他都考上了进士,但也分一等二等三等,前三名当然是可以留在皇帝身边做官;其余进士可以由朝廷统一分配工作。
情况大概是这么个情况,但考上进士在古代谈何容易啊。范进年过半百还是童生,在课文中初次登场就是刚“进学回家”,意思是考中秀才。家里都穷得喝西北风了,范进还是顶着严寒穿得破破烂烂去考秀才,好容易考上,回家老母妻子都高兴,岳父胡屠户也来贺喜,秀才多了去了,胡屠户根本没把女婿放在眼里。
但范进中了举人后,世界彻底改变。胡屠户一口一个“老爷”追着喊,张乡绅之前从没正眼看过范进,这回赶紧上门攀交情,称兄道弟,说看你考卷的汤知县是我先祖门生,所以我和你是“世弟兄”,这都哪跟哪,太扯了,纯粹是地主土豪扩大人脉资源和家族势力的虚词而已,但整篇课文的重点,其实在于范进本人发疯。
举人已经很难考了,进一步到贡士、甚至进士更难,但范进还是为这个名头发了狂,痰迷心窍,又叫又嚷,疯疯癫癫,狂奔出家门,滚池塘里裹一身泥巴,要不是胡屠户壮着胆子打了他一巴掌,他就彻底成疯子了。在我们看来应该很难理解,举人而已,又不是中进士,至于激动成这样?
只看古代科举的大框架,举人似乎没啥稀奇,举人考上进士的机会只有5%。但举人和秀才不一样,古代四大等级“士农工商”,秀才获得成为士的基本资格,和普通百姓有了阶级区分,就类似现在考公务员必须具备的本科学历,秀才可以见县太爷不跪,不出公差,免交钱粮免服徭役,拿到国家给的一点补贴生活;
但他不能给身边人带来更多好处,所以古代只有“穷秀才”一说没有“穷举人”一说,范进中秀才后家里还是吃不饱饭;一旦到了举人,就意味着通过公务员考试,在古代有了做官资格,古代很多官员都是从举人考到进士,然后为官的,比如李鸿章。
范进中举了,课文只讲到别人送房产田地上门奉承就戛然而止,殊不知还有后续呢。举人就算参加会试没考中也有机会做知县、学官,和县令平起平坐,自由出入县衙,进士在朝举人在野,共同操控天下士子的舆论方向,类似考上就是现代的处级;更何况范进后来真考中进士,考选御史,钦点了山东学道,这学道类似现在的省级教育厅厅长,院试就由他们负责。
所以现在应该不难理解范进中举后为啥激动成那样了吧。把他的前途放现代安你身上,你可能比他还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