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能够成为皇帝,刘邦的同乡好友为什么都能成为人才
还不了解:刘邦和老乡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汉朝刘邦成为皇帝就算了,为什么他的同乡好友都能成为顶级人才?
汉朝的开国君主刘邦,手下的确是人才济济,其中顶级人才也不在少数。最让人奇怪的是,这些人才,初时多是籍籍无名之辈,大多出自市井,或底层官吏。特别是自沛县起兵之时,就跟随刘邦的同乡好友,后来很多人都出将入相,成为了刘邦倚重的公卿大臣。
我们先来看看刘邦手下,都有哪些人才,是从刘邦起家时,就跟随刘邦的。
萧何、曹参初时都是沛县县吏,一个人事主任,一个典狱长,与时为泗水亭长的刘邦算是同事。“萧规曹随”,两代汉初宰相。
樊哙则是屠狗之辈,吕公眼光好,除了嫁给市井无赖刘邦一女之外,另外一个女儿嫁给了樊哙。最后成了汉朝大将军,左丞相。
周勃则是名善于编织养蚕器具的工匠,为了增加收入,还兼职吹鼓手,有人家婚丧嫁娶时,他作为音乐人去演奏一下。这是比较有耐力的一位将军,参加了灭秦之战,楚汉战争,帮刘邦平定了异姓王,吕后去世,又铲除了诸吕外戚,到了汉文帝时,两度拜相。
夏侯婴,则是沛县司机班的班长,对刘邦忠心耿耿,位列九卿。
卢绾,是刘邦自幼的无赖好友,卢刘两家是世交,是刘邦最信任的人,也算是个另类人才。楚汉争霸之后,受封燕王,成为西汉少有的几个异姓王之一。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
,虽然不是刘邦的同乡好友,可是自幼家贫,甚至连饭都吃不上,也是穷苦出身,能够成长为汉初的顶级人才,非常具有代表性,也算他一个吧。
他们到底是怎么成长为“顶级人才”的呢?这应该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时势造英雄。
虽然有时候也可以反过来说,但是,通常乱世之时,更容易英雄辈出。萧何、樊哙、韩信等人都赶上了好的机遇。如果一直和平无事,当时也没有什么科举之类的选拔人才的制度,估计萧何一直都是一名小吏,而樊哙只能继续屠狗为生,韩信么,可能已经被饿死了。
二、敢于奋斗,不放过机会。
造反这个事情,收益很高,风险也很大,很多人恐怕都不敢干。但是这帮人敢跟着刘邦干,说明不缺乏奋斗的勇气与决心。只有敢于亮剑,才能把握住机会,取得成功。
三、选明主,一起打造一个有利成功的平台。
这个典型人物首先就是雍齿,跟随刘邦一起起义,非常受重用。可是中间投降了魏国,再投赵国,后来赵灭亡,又回到了刘邦这里。原本刘邦是要杀他的,幸亏张良求情,刘邦为了收买人心,雍齿才捡了一条命,否则,小命早没了。
雍齿选择错误,机缘巧合捡了一条命,而萧何、张良和韩信就正好相反。萧何对刘邦是一直不离不弃。张良和韩信开始都想跟随项梁、项羽,结果项梁、项羽防着张良,看不起韩信,可谓都比较落魄。最后,两人都去投奔了刘邦。
刘邦识才、用才,而萧何、张良、韩信三人,也帮处于逆境中的刘邦绝地反击,打出了一个大汉江山。这才是顶级人才的作为,只要有共同的目标,没有好的平台,大家可以共同打造一个好平台,三人被称为“汉初三杰”当之无愧。
四、不断学习,从实践中不断增强能力。
我们常说一句话,“当能力撑不起梦想时,就静下心来学习”。有了机会,敢于去抓机会,可是条件不足够,没有好的平台怎么办?这时候就要我们用我们的能力去创造。
萧何离开关中时,将秦朝的律令、图书全部带走,这有助于萧何掌控全国的形势,户口状况,还可以进一步学习、改进征税、征兵的方法。萧何能够做好后勤部长,将粮食和兵源不断地输送给刘邦,不是凭空来的。
韩信更是在投军之前就熟读兵书,跟随项梁、项羽又不断的学习。张良虽然出身韩国世家大族,也是从读书,刺秦王,得黄石公传授兵法,还有重建韩国时,屡次作战失败中去学习来的韬略。其他诸如曹参、樊哙、周勃等人,也都是从一次又一次,有输有赢的战斗中不断总结经验。
不断学习,反复实践,持续总结,是成为顶级人才最关键,也是一个人比较容易掌控的关键。
五、天赋高,运气好。
天赋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决定了才能的天花板,如果想成为在某些方面顶尖的人才,还是需要一些天赋的。所以,找对比较擅长的天赋方向,也是成为顶级人才的关键。
汉初三杰就不用多言了,都应该是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比如萧何就是善于内政,善于人事管理;韩信就是善于行军打仗;而张良就是善于谋划。他们三人还不算最典型的天赋派,最典型的是卢绾。
卢绾最大的天赋就是善于取信于人,虽然其他方面的才华并不突出,可是能把刘邦给哄得很开心,很信任他,最终竟然换来了一个异姓王做,厉害呀。
至于运气这件事,不用多说了,要成就大事业,成为顶尖人物,有时候真的是运气很重要。比如韩信,如果没有遇到贵人漂母,会不会真的被饿死了;如果不是贵人夏侯婴及时相救,是不是早就已经跟其他几个犯罪的士兵一起被处决了;亦或是萧何没有月下追韩信,那韩信走就走了,可能刘邦永远也没法成为汉高祖,而韩信也可能漂泊一生,都没能遇到明主,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
我们常说福将,真不是空穴来风。有些人可能能力并不是那么突出,达到顶级,但是运气好,办什么事都能成,说他不是顶级人才,恐怕也欠妥。
所以,那些跟刘邦一同起义的刘邦同乡好友中能成为顶级人才的,多是抓住了机会,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持续提高自己的那些人。而另外一些跟随刘邦的人,比如“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引自《汉书》),可能因为运气不济,或者限于天赋,或者没能及时提高自己的能力,都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甚至连个姓名都没有留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请选中你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