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在魏忠贤手里都没有灭亡,最后为何会失败在崇祯手里
对魏忠贤和崇祯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有一种“忠贤不死,大明不亡”的说法很流行,认为如果崇祯皇帝听从天启皇帝临终嘱托的“忠贤可计大事”,没有铲除祸国殃民的阉党,就不会使东林党因失去制衡而坐大,进而干扰了崇祯皇帝的施政,造成了大明政权垮台的后果。
一、魏忠贤祸国乱政,明朝大厦将倾的危险已经迫近
然而,即便崇祯皇帝不打倒魏忠贤,不铲除阄党,明朝就能免于亡国吗?恐怕这种设想只能是一厢情愿而己!事实上,正是由于魏忠贤的胡作非为,加速了大明王朝总崩溃的进程。
从秦代的赵高乱政到汉代的十常侍祸国,从唐朝的鱼朝恩、李辅国,再到明代的刘谨、魏忠贤,这些权阄巨宦有几人不是窃权罔利,祸国乱民,打击异己,陷害忠良的?
自古以来宦官擅权与外戚乱政,就是古代封建王朝的两大毒瘤!这是宦官的阶级属性决定的,是万难改变的。因此,历史上那些擅权乱政的宦官,无不欺下瞒上肆意妄为。他们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心中只有自己的小团体利益,何暇顾及朝廷安危!
明朝虽然避免了外戚擅权的危险,但却没有避免权阄乱政!让我们看一看史书上是怎样评价魏忠贤的“……魏忠贤有恃无恐排斥异己之人,阉党许显纯伪造口供,强迫朝臣汪文言画押,然后将其仗毙。又诬陷杨涟、左光斗、周朝瑞、魏大中、顾大章、袁化中6人,将其中5人直接迫害致死。杨涟被土囊压身,铁钉贯耳,面目全非。左光斗惨遭炮烙酷刑,面额焦烂,膝下筋骨全部脱裂……之后,周起元、周顺昌、高攀龙、缪昌期、周宗建、李应升、黄尊素等七人,也因触怒阉党而死。周顺昌裸体受刑,被重物压首而死,死后鼻子已被压扁。缪昌期因拒绝给魏忠贤写墓志铭,被其冠以反魏之罪,斩掉十指迫害致死。周昌建则被铁钉钉身,以沸水浇烫而死……两三年内官员不断入狱,朝廷政治一片黑暗,社会矛盾愈发尖锐,又一场农民大起义酝酿并即将爆发……”
在天启皇帝的宠信和放纵下,短短数年之内魏忠贤便将大明朝廷搞得人人自危,朝廷政治也越发腐朽和黑暗。此时的明朝之所以将倒而未倒,既不是因为魏忠贤有安邦定国之才,也不是因为魏忠贤多么“英明”,而是因为大明王朝还没有彻底地烂透,尚有能力勉强维系其脆弱的统治框架,所以才没有垮得那么快而已!
况且,尽管魏忠贤专横跋扈大肆排斥异己,但是明朝却仍有许多人才可用,熊廷弼,袁崇焕、孙传庭、陈奇瑜、卢象昇等人,仍然能够为明朝担当中流砥柱。因此,尽管明朝危机四伏,但却仍然未到垮台之时,虽已摇摇但却尚未欲坠!
二、内忧外患一齐迸发,崇祯皇帝无力回天
到了崇祯皇帝上台之后,或许是朱由俭的命不好吧?在处置天启皇帝宠信魏忠贤造成的烂摊子之余,天灾人祸却又交相迸发!值此朝廷危如累卵之际,正是需要英君明主掌舵,才能使明朝航船避免触礁沉没之时。
然而,尽管崇祯皇帝能以霹雳手段铲除祸国乱政的阉党,但却又缺乏政治经验,更兼其有刻薄寡恩,多疑多忌的性格缺陷,出现故一系列的错误,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后果!
在崇祯皇帝执政的十余年里,不仅内阁首辅如同走马灯一般频繁调换,而且许多有忠心又有本领的大将,没有死在农民军或清军之手,却倒在了崇祯皇帝的猜忌之下。
镇压农民起义军颇有建树的卢象昇、陈奇瑜,便是因为受到崇祯皇帝的猜忌,或被撤职或被间接逼死。而被视为辽东长城,抵抗(后金)清军扣关的袁崇焕,也因崇祯皇帝听信清军的反间计,而被其迫害致死。而那个为崇祯皇帝出谋划策,主张与皇太极媾和,避免明军陷入内外两线作战被动局面的陈新甲,死的就更冤了!
虽然崇祯皇帝勤政节俭,一心想平复内忧外患做一个中兴之君。但是他的一系列失误,却拆消了他的努力成果。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方向不对,努力白费!于是,在崇祯皇帝的操作下,晚明不仅没有遏止濒临崩溃的危机,反而在灭亡的下坡路上越滑越快!
当公元1644年来临之后,大明王朝便陷入了,人心已乱、财政枯竭、大厦将倾的绝境!因此,当闯军东佂之时,很快便打到了京师城下。值此之际,朝廷大臣各自打起了小九九,谁也不肯再为刻薄寡恩的崇祯皇帝出谋划策。崇祯皇帝已完全被孤立,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就连他向各路统兵大员下的勤王诏书,也是应者寥寥。山东总兵刘泽清,佯装坠马受伤拒不奉诏,山海关总兵吴三桂也存有犹疑观望之心,局势糜烂至此崇祯皇帝已经无力回天。最终,当李自成向京师发起总攻时,崇祯皇帝一向信任的太监曹化淳,竟打开彰化门放闯军入城,坚固的京城轻而易举便被攻破!可见,明朝虽未亡于权阄魏忠贤,但却还是间接亡于太监曹化淳之手。
崇祯皇帝见大势已去,而又无法突出重围逃往南方,只得在逼死宫眷之后逃到煤山自缢殉国,崇祯皇帝之死,标志着明朝的灭亡。可叹崇祯皇帝临死前还在恼怒的怨恨:朕非亡国之君,皆是群臣误我!
综上:明朝之所以没因魏忠贤祸国殃民而亡,是因为明朝尚有余力维系统治。而当崇祯皇帝执政之后,因为天灾引发了人祸,造成的农民起义军屡仆屡起,动摇了明朝的根基,与此同时关外又有清军频频扣关。内忧外患的一齐迸发,使明军不得不两线作战,进而造成了明朝财政枯竭,兵力左支右绌、人心动荡不安的局面。最终,明朝这座屹立了276年的大厦,便在内外两股力量的拉扯之下,不甘心、不情愿地倒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