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相不少,为何没能兴国?
北宋名相不少,为何没能兴国?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历史上名相不少,很多人可以力挽狂澜。像秦朝的李斯,西汉的萧何,蜀汉的孔明,唐朝的房玄龄、宋璟,甚至包括了明朝的首辅张居正等等。
这些人也都是如雷贯耳,在各自的时代都可以说是风云人物,权倾朝野。这倒是其次,关键是他们的能力也都非常突出,忠心耿耿辅佐皇帝打江山、治江山,对国家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影响。
可是要说到北宋,也是名相不少。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有大事不糊涂的吕端,有“圣相”之美誉的李沆,也有致力于改革的范仲淹和王安石等等名相。
可要说影响力或者贡献似乎的确不太能够与那些几乎是凭借着一人之力就名扬天下的名相相提并论。
其实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局面,道理并不复杂。
第一,北宋的皇帝根本不给宰相机会。
北宋是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朝代,把重文轻武玩到了极致。宁肯被外敌压着打,割地赔款,也不愿意发展自己的军事,但与此同时经济又很发达,恐怕也令很多人不解。
北宋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皇帝。而说到宰相,别看北宋也有宰相,但与大唐等王朝的宰相根本不是一个概念,宰相的权力收到了极大的约束和限制。
所以在北宋,宰相根本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了。那么既然手里没有多少权力,自然不可能对国家整体政策作出什么改变,也就是说很难成就一番大业。
而宰相要想有所发展,必须看皇帝是否赏识他,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朝代的名相之所以能够有所作为很大程度是皇帝并非昏庸之辈,也都有心改变局面。而北宋皇帝大多平庸,缺乏雄才大略的英明君主,所以自然也就不需要他们了。
第二,不得不说一下这些所谓的名相了。他们的名气是有了,但是能力却不太好说。宋朝“名臣”们的一大美德,就是气节刚正,敢于直言进谏更是层出不穷。而这也是北宋文人的常态,他们更看重气节,而非能力。
所以客观说北宋名相中有很多是滥竽充数之流,根本不值得一提。
第三,虽说北宋没有宰相发展的土壤,但很多有识之士还是有所作为的。并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完全否定。
比如李沆、韩琦,他们对北宋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虽说不能帮着北宋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名扬天下,但在内政上还是很有能力的。
所以很多事情都得一分为二的看,要客观地看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