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萧何为什么会月下追韩信,萧何又是怎么死的

  萧何(前257年——前193年),秦朝沛县丰邑(今中国江苏省丰县)人。是汉朝初年丞相、西汉初年政治家。谥号“文终侯”,汉初三杰之一。作为汉王朝的优秀人物,一名知识分子,法律发烧友,萧何不管是从学识还是人品来说都是一名精英。

  在帮助好兄弟刘邦登上高位之前,他还只是个穷酸的市井小民,在沛县做一名小小的公务员,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而在风云交际的大时代背景下,萧何也算是刘邦的一个伯乐,要不是萧何当初的坚持,刘邦又怎会从一个小的起义军首领而后成长为一个朝代的开拓者?楚汉争霸时,留守后方,做好汉军的后勤,保证粮草的运输供给,即使在刘邦成功后,萧何也一直尽忠职守,他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为刘邦管理新的王朝提供了一个好的范本。慧眼识人的萧何不仅是刘邦的伯乐,还是韩信的伯乐,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萧何让韩信加入刘邦的战队,无疑是助推刘邦建立霸业。说到底,萧何与韩信有什么精彩的相遇,事情还是要从秦末说起。

  慧眼识人月下追韩信

  秦末农民战争中,韩信投奔项梁,后来项梁兵败被杀,又归附了项羽。韩信在随后楚汉相争的交战中,多次向项羽献计,心高气傲的楚霸王当然不以为意,以致后来项羽乌江自刎,自食苦果都是后话。接下来韩信辗转来到刘邦的部队,因触犯军法理应被斩首,临刑见到夏侯婴便说:“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夏侯婴见此人相貌不凡,能说出这种话的人,定不是普通人,于是将韩信推荐给萧何。萧何善于识人,见到韩信自然也觉得此人并非普通人,准备将韩信举荐给刘邦,忙于战事的刘邦也没有把萧何的话认真听进去。

  一次,有人在朝堂之上匆忙禀告,说丞相逃走了,刘邦既惊讶又难过,一直没有想通为什么萧何要逃走,知道第三天,萧何拖着些许疲惫的身子回到了都城,水都没喝一口就遭到汉王的诘问,为何丞相匆忙逃走又回来了?萧何向刘邦解释到一切都是因为一个叫韩信的人,此人是位军事天才,因为多次向汉王举荐而不被召见,所以打了退堂鼓想随部队回到自己的家乡。因此,怕汉王朝失去一个得力干将,所以才急忙追赶逃走的韩信,听完解释的刘邦,显然才注意到韩信的重要性。

  果不其然韩信被召见后,献良计攻打楚军,并留在军中训练军队,为汉王的东征,孕育了成熟的条件。丞相萧何不惜车马劳顿苦苦寻回韩信,此举透露一个优秀的丞相的职业操守和深远的眼光。

  自污名节方得善终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聪明的萧何不会不懂这个道理,因为自己的权高位重,自己在任以来,在自己的职位上做过不少实事,为国家出谋划策,深得老百姓的喜爱,国泰民安,丞相萧何深感欣慰,高兴的同时也在隐隐担忧,此时国家才刚刚步入正轨,汉王在剪除异己,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萧何自己心里清楚,虽说他知晓律令、政务做得很不错,但是功高盖主都是极其危险的事,因此,为了保命萧何不惜自污名节,在长安低价收购百姓的土地被刘邦治罪,以此事凸显自己的过错展现天子的英明。从此以后,萧何对刘邦更是诚惶诚恐,恭谨有加了。刘邦也照例以礼相待,但萧何从此对国事就只能保持沉默了。

  刘邦晚年,宫廷内部发生了一场废立太子的斗争,刘邦突然想要废除太子刘盈改立刘如意为太子,此举群臣的反对,对亏后来张良和韩信等人的劝告刘邦才打消了这个念头。汉十二年,刘邦病逝,随后他的儿子刘盈,也就是汉惠帝即位,萧何继任丞相,尽心竭力辅佐了两代君王,晚年又制定汉律九章,由于常年为汉室操劳,终于卧病不起,在病危之际惠帝亲自探望。惠帝二年(前193年)七月辛未病逝,谥号“文终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