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作为春秋时期的霸主,为何会沦的被消灭的下场?
公元前403年,原先晋国的卿大夫韩、赵、魏三家,被当朝天子周威烈王赐封为诸侯,这就是历史著名的三家分晋。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这件历史简单来说就是韩、赵、魏三大家族攻灭智氏,废除晋静公,瓜分晋公室剩余土地的事件,但如果要搞清楚整个过程,则需要从公元前666年晋献公时期的“骊姬之乱”讲起。
晋献公“骊姬之乱”,公室衰落、氏卿崛起
晋献公五年(前672)年,晋献公攻打骊戎后,虏获骊姬及其妹妹,从此对其姐妹二人极为宠爱。后来,骊姬想要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太子,于是使计离间了晋献公与申生、重耳、夷吾三公子之间的感情,太子申生最终身死,重耳、夷吾逃往他国。
“骊姬之乱”晋公子重耳、夷吾被迫逃亡
原本各诸侯都通过将公室子孙分封为大夫,赐给其封地,从而使其成为公室的屏障,维持公室的绝对权威。然而骊姬之乱后,晋国从此不再分封公子、公孙为贵族,到晋成公时更是以“宦卿之适子而为之田,以为公族”,这使得晋国公室的力量开始逐渐衰弱,异姓卿大夫则开始崛起。
公元前633年,晋文公设立六卿制度,主要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一个世族所把持,他们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执政。为了掌握话语权,卿大夫与卿大夫之间、卿大夫与国君之间相互积极扩张自己的势力,经过激烈的攻伐兼并,到春秋晚期便只剩下了赵、魏、韩、范、智、中行氏六家。
春秋末期,随着范氏、中行氏两家先后被灭,晋国便只剩下了智、赵、韩、魏四家卿大夫,其中又以智氏最强。至此,“晋阳之战”智氏被灭、“三家分晋”静公被废的大幕开始拉开。
“晋阳之战”智氏被灭、“三家分晋”静公被废
春秋末期,随着越国灭亡吴国,越王勾践率军北上举行诸侯会盟,越王勾践便成为了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而中原的传统霸主晋国则由于卿大夫之间相互争权内耗,公室大权旁落,对外已经无力争雄,逐渐退下了霸主神坛。
智伯瑶担任晋国执政后,他十分清楚,晋国的衰落主要源于大权旁落、政出私门,如果想要恢复晋国霸业,就必须先增强晋国国君的实力。于是,智伯提出由晋国四大公卿各献出一个万户城邑给晋公,并率先将智氏的一个万户城邑献给晋公,韩康子、魏桓子也被迫先后向晋献公献出了万户之邑。
四家之中已有三家献出城邑,但却遭到了赵襄子的拒绝,为了讨伐赵襄子,晋公于是命令智伯瑶和韩康子、魏桓子三家联手围攻晋阳,并引晋水晋阳城,晋阳之战爆发。赵襄子面对三家的进攻,根本无力抵御,于是便暗中与韩、魏两家联络,使两家临阵反水,以大水倒灌智氏军营,智伯瑶兵败身亡。而为了免除后患,韩、赵、魏三家又联手屠杀智氏家族两百余人,瓜分智氏封邑,智氏从此消失。
前438年,晋哀公去世,晋幽公继位,韩、赵、魏则几乎已经瓜分了所有晋国土地,只留下绛与曲沃两地给晋国公室。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赐封赵国、韩国、魏国,名义上承认了赵、魏、韩的诸侯地位,从此韩、赵、魏开始被称为“三晋”,晋国名存实亡。
晋孝公二十年(前369年),赵成侯、韩懿侯将晋君迁至屯留。晋桓公三十年(前359)年,赵成侯与韩昭侯分晋,又晋君于端氏。晋静公八年(前349年),赵国夺取晋国的端氏,又将晋君迁回屯留。不久,韩玘杀晋君,晋国彻底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