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李治一定要立武则天为后的原因是什么?

  李治一定要立武则天为后的原因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李治借武则天之手除掉王皇后和萧淑妃后,将其族人流放岭南,并改姓为“蟒”和“枭”,大大地打击了山东门阀的嚣张气焰。李治废后看似轻描淡写,其实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背后却有一番不为人知的明争暗斗。

  要知道,天家无小事,废立乃是关系到江山社稷的国家大事,牵一发而动全身,万万不可率性而为。李治作为一代明君,工于权谋,为何要冒天下之大不韪立先皇旧妃为后呢?这一切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大阴谋。

  说到这里,就有必要说一下李治的登基之路了。李世民的十四个儿子中,太子李承乾是法定继承人,魏王李泰、吴王李恪是有力竞争者,李治是李世民第九子,本来与帝位无望。太子承乾谋反不成被废黜,李世民为保全诸子,“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因而立晋王李治为储。

  李治登基,最大的受益者是国舅长孙无忌。长孙无忌是凌烟阁第一位功臣,李世民临终前将国家大事托付于他和褚遂良。长孙无忌虽与魏王李泰、吴王李恪不和,李治却是他的亲外甥,李世民改立李治为太子,就参考了长孙无忌的意见。李治登基后,长孙无忌以国舅之尊、顾命大臣总揽朝政,第一件事就是借房遗爱谋反一案将吴王李恪牵连进来,高祖第六子李元景、高阳公主、薛万彻、柴令武、巴陵公主全部被杀。

  李恪临死前大骂:长孙无忌窃弄威权,陷害良善,祖宗有灵,必让其宗族覆灭。李治看在眼里,却无可奈何,明知李恪蒙冤,也是有心无力。长孙无忌大权在握,得意忘形,自比隋朝越国公杨素。种种情形表明,相权已经隐隐凌驾于皇权之上。

  李治忍无可忍,决定除去长孙无忌,但势单力薄,无从下手。长孙无忌身居太尉,兼中书令,知中书、门下二省事,大权在握,放眼望去,满朝上下俱是长孙无忌爪牙,李治想提拔自己的人都办不到,真正的孤家寡人一个。

  李治精于权谋,绝非那般懦弱,他非常聪明的选择迂回侧击,决定从废立皇后下手。废后一事,长孙无忌坚决不同意,李治和武则天亲自登门好言相求,长孙无忌不为所动。就在此时,一个小人物的出现打破了僵局。

  太子舍人李义府是魏王李泰一党,因得罪了长孙无忌,被贬为璧州司马,马上就要离京赴任。诏书尚未下达,李义府与好友王德俭商议,决定险中求胜,支持皇帝废后。这样一来,皇帝定然对他另眼相待。

  李义府连夜叩宫求见李治,表示坚决支持李治废后。李治大喜过望,不经长孙无忌同意,便提拔李义府为中书侍郎。这一招是千金买马骨之计,群臣意识到皇帝与国舅不和,如今势单力薄,站在皇帝那一边有莫大好处,许敬宗、崔义玄、袁公瑜等大臣纷纷倒戈,支持李治废后。长孙无忌一党被成功地打开缺口。

  不过,许敬宗之流只是下层官员,要想撼动长孙无忌是万万不能的。这时,一个重量级人物的出现,直接促成了武则天上位。此人便是英国公李勣。李勣与长孙无忌不和,李治暗中相询废后一事,李勣回答:此陛下家事,无须问外人。李治心中大定,废后之事遂成。

  王皇后被废,长孙无忌在朝中威信大失,羽翼被剪除大半。李治与武则天逐步削弱长孙无忌的权力,凡是与他亲密的朝中大员皆被贬被杀。数年后,许敬宗指使人诬告长孙无忌谋反,李治也不加调查,顺水推舟将长孙无忌罢黜流放。同年,李治下令复审长孙无忌谋反案,长孙无忌被逼自缢身亡。

  至此为止,君王与相权之争落下帷幕,以李治完胜而告终。李治废立皇后,不过是政治博弈背后的一招棋子罢了。李治与武则天名为夫妻,实则更像是政治盟友。只是,李治体弱多病,常常不能临朝,导致大权落于武则天之手。李治病故后,武则天临朝称制,立周代唐,大肆屠戮李姓宗族,这是李治万万没有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