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历史上真实的昭君出塞:真的是因为画师的问题吗?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小编带来的昭君出塞的文章。

  王昭君,是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她17岁便以“良家女子”被选入宫,为汉元帝的后宫宫女。公元前33年,她出塞匈奴,嫁给匈奴举于呼讳邪,开始过起住穹庐、被毡裘,食畜肉、饮奶酪的生活。在匈奴居地,昭君生儿育女,还要从“胡俗”,在呼韩邪去世后,又需嫁给继位的前阏氏所生的长子,直至客死异域,

  “独留青冢向黄昏”。后人不禁要问,当时汉朝后宫仕丽不少,怎么会选中王昭君,由她远嫁单于,出塞匈奴呢?

  历史上不少人认定是画师毛延寿作祟。据说是呼韩邪到长安求亲,汉元帝欣然同意,于是下令毛延寿把宫女的肖像都一一描画出来,供元帝选定。元帝只想选择容貌一般的送往。王昭君虽说是貌美非凡,但先前未被召见,元帝还没有发现她的美貌。而昭君又不愿像其他宫女那样倾囊贿赂毛延寿,以便使自己被画成楚楚动人的美女,于是就只有她一人被画成姿色—般的宫女。汉元帝就凭肖像画作出定夺,决定将王昭君嫁予呼韩邪为妻。

  到了元代,更多的人相信是毛延寿捣鬼的说法。因为他们都受元代马致远所写的优秀剧作《汉宫秋》的影响。

  《汉宫秋》写到:汉元帝接受画工毛延寿的进言,选天下美女入后宫,并命令毛延寿把所有宫女肖像全描画出来,供他按图选择召见美貌的女子。毛延寿乘机向众宫女索取贿赂,其中包括王昭君,昭君出身贫寒又不懂暗中奥妙,不予理睬,于是品貌出众的昭君在毛延寿的笔下成了姿色平庸,脸上有黑点的女子。以至使昭君只得空守门闱,几年也未蒙皇帝召幸。刚好,有一天元帝在花庭度步,忽闻如泣如诉充满哀怨的琵琶声,便好奇地召见正在弹琴的王昭君,绰约风姿的一代娇女才被元帝所知,此时元帝大为惊讶,还以为仙女下凡。

  毛延寿瞒上欺君,东窗事发,自知难逃严惩,又加上对昭君嫉恨在心,他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赶忙带上昭君的真容画像潜往西域,劝说匈奴单于到汉朝以和亲名义娶走昭君。单于见过画像,为之心动,修书一封,要求汉朝赐给王昭君,否则兵戎相见。众汉臣苦于无良策抵御匈奴侵犯,都劝元帝答应单于的要求。元帝起先舍不得,又无计可施,为了防止匈奴大动干戈,只好忍痛割爱,同意远嫁昭君。当昭君随匈奴使者到了蒙古大黑河,她心悬汉阙,思念故土,想到自己日后就要长久生活在举目无亲的荒漠地区,不禁悲起心底,终于跳河自尽。匈奴单子有感于昭君的死难气节,便葬她遗体于黑河南岸,称她的陵墓为青冢,并且捕捉毛延寿,遣送汉朝治罪。

  显然马致远在《汉宫秋》中也在谴责毛延寿。而比《汉宫秋》早得多问世的描述古琴曲故事的《琴操》,对昭君出塞的原因概述的与上述不一样,说是由于昭君入宫后一直未受到皇上召幸与宠爱,久居深宫,郁郁寡欢,心有积怨,当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愿当汉家女婿,到长安求亲,元帝便召集宫女,讲明实情,让她们全部坐好并提出谁愿意前往就以站立起来,表示同意,王昭君“越席立起”,喟然长叹,心虽不情愿但又万般无奈地应召去扮演一个“和番使者”的角色。元帝也就顺水推舟把昭君赐给匈奴单于。

  《琴操》还写到,昭君到匈奴后是日夜思念汉家故土,曾作一曲《怨旷思惟歌》以抒怀。最后当呼韩邪单于死时,由前大阏氏(相当于皇后)所生的长子继位,他要娶昭君为妻,昭君自己生的儿子又十分愿意当胡人,致使昭君万念俱灰,服毒而死。

  正史《后汉书》关于昭君的记载与《琴操》内容不同之处在于,汉元帝是抽五名宫女送给前来求亲的匈奴王的,其中宫女昭君汉元帝仅听说她缺少姿色,也未曾见过真容。到了临别那天,元帝没宴款待时,才见到丰容盛饰的昭君。昭君莲步轻移,仪态万千,艳惊四座,使人倾倒,元帝想留下昭君,又怕失信于匈奴,只好按原计划送行。至于昭君出塞原因,《后汉书》也认为是因为昭君入宫数年,难于面见皇上,待守楼阁,空耗青春时光,积怨甚深,所以当听到匈奴王前来求亲联姻,便主动请求离开汉宫远嫁单于。

  而东汉时所写的《汉书》,其中提到昭君出塞是由汉元帝直接指定“把后宫的良家女子王嫱,字昭君者,赐予单于。”人们从号昭君为“宁胡阏氏”,可以推知当时汉匈双方都希望通过和亲能给边疆带来安宁与和平。历史上也确实自昭君出塞后有几十年时间,烽火台上的狼烟没有再燃起。匈奴境内确实也出现了一片升平景象。在今内蒙古包头市附近的西汉后期的墓葬中出土了“单于和亲”,“千秋万岁”,

  “长乐未央”等陶片瓦当,就是对历史上昭君能安心在异族生男育女,过好生活所起作用的一种客观评价。虽说有人不满汉室用妇人去安邦息事,认为有损国体,并对昭君身事深表同情,“当年遗恨叹昭君,玉貌冰肤染胡尘”,他们都忽视昭君以和亲为目的的出塞的历史功绩。

  也有人论证出王昭君是土家族姑娘。并指出她被选入宫后不愿巧言佞色、献媚邀宠,不使计接近汉皇,又能把出嫁单于当作美事,曾盛妆打扮,生怕不被选中,能自愿请行出塞和番,这些行为都是她身上具有土家族姑娘野性、刚强性格使然的。

  总之,“昭君出塞”是情愿的呢?起决定因素是她的个性呢?还是不情愿的,只因画工贪财枉法,暗中捣鬼,使她久居深宫,空守时光,无聊至极,才作此选择?

  “昭君出塞”是自己深明大义,“为救苍生离水火,甘教薄命芥烟尘。”主动承当起联胡重担?还是被动地作为汉元帝开展政治和亲外交的一种“赠礼”,无法自主地被赐予单于?至今仍众说纷纭,这个谜尚待进一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