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刘邦不是等闲辈,为何如此惧怕匈奴

  关于刘邦在白登被围的时候,刘邦第一次见到了正规的部队,这种正规部队与之前的那种部队根本就不是一个等级的,即便是项羽的楚军,与之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当然,这种差距性指的不仅仅是战斗力上的差异,主要是综合交战力量上的差距,这一点上直接促成了刘邦的休养生息的计划。

  匈奴军队,一支强悍的军事力量,这一点上面,草莽出身的刘邦根本就不曾遭遇过。

  从冒顿单于于公元前209年即位,到公元前201年共九年时间里,匈奴完全变成了一部战争机器。这一部战争机器包括了王庭精锐、部落驻防军、以及民兵。

  众所周知,冒顿单于的王庭精锐是一支精锐的骑兵部队,这支骑兵部队主要体现在快速反应上面,也就是说,这支部队可以在一天之类的任意的一个时间段进行军事行动,根据史实记载,这一支部队成名于鸣镝,也就可以从侧面断定这支部队善于骑射,算是一支弓骑兵部队。针对弓骑兵部队的特点,我们在上文已经有提到,这样的一支部队,伤亡比很小,依靠远程射击,少了近身搏杀,打赢了伤亡少,打败了也能跑,一般的军队还追不上。因此,当冒顿单于于公元前209年到白登之战的时候,这支部队已经存在至少八年以上,因此,保留下来的都是能征惯战的精锐战士,可以想象,这样的一支部队的战斗力究竟有多高。

  初略估算,冒顿单于有王庭卫队一万骑,专门护卫自己的安全,另外,根据匈奴的成军习惯,王庭精锐将近四万,总共有五万左右的精锐骑兵部队。

  除了王庭军队,匈奴为部落制度,在匈奴单于治下,会将领域分封给各个部落,这些部落为了守卫自身的牛羊马匹,会专门成立一支族兵,这样的一支族兵战斗力参差不齐,往往不同部落的军队之间战斗力存在着差异,但是,因为部落军队长期屯驻在一起,而且又经常需要作战,所以,战斗力不弱,虽然比不上王庭精锐,却也是骑兵战斗部队。

  再来说说匈奴的民兵,匈奴的民兵与其他民兵大大的不同,也就是说,匈奴人之所以能够打胜仗,既不是靠部落骑兵,也不是靠王庭部队,决定战争走向的正是这些民兵。

  匈奴人是游牧民族,过的是游猎的生活,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在马背上长大,自幼弓马娴熟,长大以后,他们经常需要去狩猎,因此,他们的生活就是在杀戮中度过的。可以将他们看成从小便学全了弓马骑射的人。他们,在生活中,每天都是在进行军事训练。他们,壮丁会被编入驻守骑兵部队,优秀的会被选拔为王庭卫队。也就是说,强悍的民兵成就战力不俗的部落守军,也成就了王庭精锐。民兵的精锐性可以源源不断的给前线作战的王庭精锐部队、部落守军提供补充兵员。说到底,是后勤的问题。匈奴人不需要考虑后勤问题,他们的马匹以草料为食,将士可以以马奶肉类为干粮,兵员上面,更是源源不断。

  因此,与匈奴人打仗,拼的不仅仅是战斗力,而是后勤能力,如果不能在第一次交战中将匈奴精锐部队全部歼灭,那么,就得被迫与匈奴军队比拼消耗,比拼损失,显然,与弓骑兵比损失比消耗,这对于谁来说都是难啃的骨头,除了秦国的弩骑兵与战车兵,因为秦国占了武器的先进性,在相同的战术与机动力之下有着比弓骑兵更远的射程。

  在白登之围中,冒顿单于前期派往战场与刘邦交战的只有左右贤王的共两万左右部队,刘邦看着机不可失,急速督军二十万追击,可是冒顿在刘邦到达白登山的时候,亲自率领王庭部队切断了汉军归路,然后下达命令,全国所有的兵丁全部上前线,在短短数日之内,便动员了四十万部队,可见其成军速度之快。整个白登之围的战略战术与当年的白起在长平包围赵国军队一般,只是刘邦最终侥幸得脱。

  从此,刘邦便看到了这些相应的问题,一,匈奴人轻易不能打,一打就是全国大战,因为匈奴人的成军速度实在是太快了;二,要打匈奴,没有强大的国力是不行的,因为匈奴军队的机动力太强了,看着一丁点的部队,短时间内便可集结起强大军事力量,每一次军事行动必须做足与之决战的准备,而决战所需的大量兵员、粮草、后援都需要国力来支撑;二,军队素质问题,匈奴人的军队一般不需要后勤部队,或者说,后勤部队也是战斗部队,基本上不会有虚数,但是汉军却不同,耗费在转运粮草的兵员就占不少,比如,白登之围中,匈奴军队四十万,那就是有四十万的战斗部队,而刘邦的汉军,虽然有三十二万,但是其中所包含的勤务兵就当占去很大的一部分。刘邦在充分的分析了这些原因之后,果断的决定不与匈奴为敌,将国家重点进行了相应的转移,转而用在提升国力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