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结党营私、嚣张跋扈,朱元璋纵容胡惟庸的原因是什么?

  朱元璋创立了中国最后一个汉人统治的朝代明朝,在位期间恢复民族平等统一全国,严惩贪官开创洪武之治,给后人留下不少可以谈论的事迹。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洪武六年(1373年),胡惟庸时来运转,升任右丞相。公元1380年,涂节、御史中丞商皓告发胡惟庸谋反,朱元璋大怒,将胡惟庸斩杀。

  从1373年到1380年,总共七年时间,我们推测,朱元璋并非一开始就要杀胡惟庸。胡惟庸从登上相位到权倾朝野胡作非为,也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所以我们无法确定朱元璋是否忍了七年。

  捧杀效果更好

  起初,胡惟庸做工作还是很谨慎的,政绩突出,也受到了朱元璋嘉奖。随着丞相位置的稳固,胡惟庸的胆子也越来越大,一方面不可否认,胡惟庸政务能力可圈可点。另一方面,绝对的权力会滋生绝对的贪婪,如此这般,胡惟庸开始在丞相位上玩火。

  有些生杀予夺的军国大事,胡惟庸不汇报给朱元璋,自己擅作主张发布命令。各地上奏的奏折,胡惟庸从中挑出对自己不利的扣下,将剩下的报给朱元璋。单单这几项,已经算是欺君罔上了,除此之外,胡惟庸还贪污受贿,劣迹不可胜数,在洪武一朝,官员们大多过得战战兢兢,能活成胡惟庸这么潇洒的估计屈指可数。

  史料记载:

  “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

  以朱元璋而耳目,难道不知道胡惟庸的所作所为?况且还有大把弹劾胡惟庸的奏折,魏国公徐达也曾上奏胡惟庸的恶行,但朱元璋就是没有任何动作。

  朱元璋当然并非软弱可欺,只是他想用一种更特殊的方法除掉胡惟庸。查阅史书,除了让我们增长学识之外,其中最多的就是权谋手段,比如整人的方法。要想整倒一个人,不一定要一棒子打死,也可以将其捧到高处,再从高处重重落下,不仅效果好,杀伤力更是可观。

  以朱元璋的性格,他想杀人根本用不着理由,伸手五支令拳手就可以要命。朱元璋不仅看到了胡惟庸的丑恶嘴脸,也看到了他背后的官员集团,杀掉一个胡惟庸相对容易,而那些随声附和的官员就需要慢慢收拾。

  一个胡惟庸,最后牵连三万人被杀,在朱元璋看来,不是不想杀,而是不到时候,真所谓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

  为了废掉丞相制度

  历史上勤政的皇帝很多,

  但像朱元璋这么玩命的真不多,他本就是苦孩子出身,虽说穷了点,但身体还算结实。当了皇帝后,便将一切献身给了国家政务,要说朱元璋真的是为国家着想吗?也不尽然,朱元璋最终的目的是实现权力的最大化,且让家天下固化,让老朱家的子孙后代享受数不尽的荣华。

  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将权力牢牢抓在手中,而自从朱元璋即位之后,最看不顺眼的就是那个丞相。丞相是为百官的领袖,不仅可以控制百官,还能分他皇帝的权力。

  丞相历史悠久,且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皇帝只有一个人,而天下那么大,难道所有事情都要让皇帝来管?皇帝不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还要需要时间去享乐,所以皇帝的时间很珍贵,要想提高处理政务的效率,丞相无法缺席。

  在朱元璋看来,胡惟庸就代表着丞相制度,要想废掉丞相制度,那就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筹划和思考。就好比一棵树苗,刚种两天就拔出来,也就还是那颗树苗,如果等到这颗树苗长成苍天大树,它将带出一大片土壤。

  朱元璋想要革除丞相,凡事都自己来做主,那么就要将根茎、树干、枝叶、土壤一同拔起,所以他需要更多的时间。

  胡惟庸真的要谋反吗?

  一时间,胡惟庸胡作非为、权势滔天,但并没有遭受什么惩处,所以他有了异心。胡惟庸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要钱有钱,要权有权,要想再升一步,那就只有造反。

  然而,胡惟庸跟随朱元璋多年,理应对朱元璋的脾气、性格有所了解,换言之,要想在朱元璋手下搞小动作并非那么容易。

  在我看来,胡惟庸的确有了异心,但并非就是必须要谋反,只是他做了太多违法乱纪的事,担心被朱元璋惩处。胡惟庸在外勾结将领和亡命之徒,还在暗中游说李善长,加入他的阵营。

  与其说胡惟庸想要谋反,不如说他想要自保,他想要将更多的人联合在一起,一旦出了事,毕竟法不责众,安全系数会高很多。

  一次,胡惟庸的儿子在坊间坐马车疾驰,由于速度太快,摔下车来,不巧被摔死了。父子连心,胡惟庸一怒之下就直接命人将驾车人杀死,并没有经过任何审批和手续。事实上,在胡惟庸这个位置,杀死个把人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只不过胡惟庸这次太过冲动,没有按照正常程序。

  史料记载:

  “会惟庸子驰马于市,坠死车下,惟庸杀挽车者。帝怒,命偿其死。”

  朱元璋得知消息,十分震怒,他没有直接杀掉胡惟庸,而是威胁说,杀人要偿命。胡惟庸想用金钱赔偿,但被告知不允许。这回胡惟庸害怕了,在朱元璋面前,胡惟庸就像一只无法遁形的小妖怪,根本逃不出朱元璋的五指山。

  恐惧在胡惟庸身上蔓延,令其做出不理智的举动,他随即和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谋划起事,并告知其手下人待命。随后,涂节压力太大,无法忍受,将此事上报给了朱元璋。

  胡惟庸造反,很可能是为了保命,因为如果继续下去,他是必死无疑,而如果造反,还有一线生机。在胡惟庸内心,也不想要走到这一步,可是他做的坏事太多,且朱元璋已经明确表示要杀他,无奈之下,他才准备举事。

  见时机差不多了,朱元璋就开始收网了,胡惟庸的一切小动作,都逃不过朱元璋的眼睛。他不仅杀了胡惟庸,连带三万人陪葬,加之废掉了丞相制度,可谓一箭三雕,成绩斐然!

  不过,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至于真实情况究竟如何,那就真的天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