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逋作诗后为何不将诗稿保留下来?他为什么不愿入仕?
林逋,字君复,后世称之为和靖先生、林和靖,是北宋时期诗人,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著名的隐士之一。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林逋是钱塘人(今浙江杭州)人,出生在一个儒学世家,从小就饱读诗书,精通经史百家。但他和其他儒者不同,没有把出仕做官当作自己的追求。《宋史》里记载他:“少孤,力学,不为章句。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家贫衣食不足,晏如也。”他致力于读书,但并不以“寻章摘句”为进身之阶。他性情孤高恬静,不慕荣利,甘于贫苦,所以终身未仕。
林逋早年曾到江淮等地漫游,四十多岁后归隐于杭州西湖,在孤山结庐而居。据说他二十多年没有进过城市,常常独自驾着一叶小舟遍游西湖,在各处寺庙中和高僧诗友谈诗论文。如果有客人来访,看门的童子就会把他养的仙鹤放飞,林逋看见有鹤飞起来,就会划着船回来。
林逋终身未娶,只以湖山为伴。他喜欢种梅,养鹤,自己说是“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所以人们称他为“梅妻鹤子”。他的诗作《山园小梅》是咏梅的千古名篇: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这首诗历来被人们所传颂,尤其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写出了梅花清幽香逸的风姿,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欧阳修曾评论说:“前世咏梅者多矣,未有此句也。”王十朋则说:“暗香和月人佳句,压尽千古无诗才。”据说王居卿担任扬州知府时,一次和苏轼饮酒闲谈时说道:“和靖先生咏梅花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诚然是佳句。但如果拿来咏杏花和李花,也都可以嘛。”苏轼笑着说:“可以是可以,只怕杏花和李花不敢承当。”一座宾客无不莞尔。
林逋喜欢作诗,但从不留底稿,诗写完了就随手丢弃。有人问他:“何不录以示后世?”为什么不把诗稿保留下来流传后世呢?他却回答说:“我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意思是说我隐居山林,现在都不希望凭借写诗出名,何况是留名后世呢?有个朋友觉得这样太可惜了,就偷偷地把他的诗记录下来。幸亏如此,我们现在才能读到林逋的诗作。
林逋虽然不愿意出名,但他的诗名还是不胫而走。据说丞相王随、杭州郡守薛映等都仰慕他的为人,喜欢他的诗歌,所以经常跑到孤山和他唱和,并拿出俸钱替他重建修建了宅子。另外,大诗人范仲淹、梅尧臣和他也有唱和。甚至,连真宗皇帝也听到了他的名声。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真宗派人赏赐粟帛,并诏告府县照顾他。
对于这些,林逋并没有放在心上。许多人劝他出来做官,他都婉言谢绝了,他说:“然吾志之所适,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
晚年,他在孤山草庐旁边给自己修好了墓室,写了一首《书寿堂壁》:“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天圣六年(1028),林逋去世,终年六十一岁。宋仁宗知道后,嗟悼不已,赐谥“和靖先生”,所以后人也称他为“林和靖”。
明人张岱在《西湖梦寻》里记载,南宋灭亡后,有盗墓贼挖开了林逋的坟墓,找到了一方端砚和一支女式玉簪。砚台是文人的日常用品,用来陪葬非常自然,但一生从未娶妻的林逋的墓里却有一支女式玉簪,却不禁让人浮想联翩。于是后人猜测,林逋的早年或许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这才终身不娶,进而早早地归隐林泉。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林逋的一首名为《长相思》的小词: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这首词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写成,但谁又知道,这就不是他自己的心声呢?“梅妻鹤子”的林逋,到底有着怎样的往事,后人恐怕是无法得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