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退孔明50万大军的孟获,最后被赵云俘虏
核心提示:诸葛亮一面派人与东吴重新议和;一面加紧训练兵马。直到公元225年才率领甲兵50万前往平叛。
一
公元223年,益州名门大族雍闿[kǎi]借刘备夷陵大败,白帝城病逝,国力衰弱,政局动荡之机,在东吴的唆使下,还骗取深被南中彝[yí]族、土著和汉人信服的孟获支持,并让孟去游说各部族酋[qiú】长。煽动民众不满情绪。因而,南中百姓大多受到获之蛊惑加入叛军。
二、
当时,蜀汉政权无力出兵平叛。诸葛亮一面派人与东吴重新议和;一面奖励生产,训练兵马。直到公元225年3月才率领甲兵50万前往平叛。大军以西路孔明,中路李恢[huī】,东路马忠三路进军,势如破竹,节节胜利。期间,雍闿在内讧中被杀,至此,四郡之叛已平。但是,南中酋长孟获却纠集败散之兵,继续反抗蜀军。
三
得知四郡已平,蛮王孟获分三路各领兵5万来斗蜀兵,于是就有了脍炙人口七擒孟获的故事。期间,以赵云和魏延大败孟获的故事最为精彩,他们双剑合璧,以退为进,杀得孟获丢盔弃甲,狼狈而逃,终将其所擒。实际上,七擒孟获是刘备夷陵之战大败,白帝城病逝后蜀国的一场平叛之战,系诸葛亮治理时期的第一场重大战役,为了彻底清除南中少数民族的反叛心理,采取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战略战术。
四
最后,孟获终于从心里佩服诸葛亮。为了让各部族都归顺蜀国,他把各部族首领请来,带着他们一起归顺。孟获流着眼泪说:“作战中七纵七擒,自古以来没有听说过。丞相对我们仁至义尽,我没有脸再回去了。”
此后直到诸葛亮死前,蜀国南方都没有人敢再次叛乱。
五
七擒孟获在《三国志·孔明传》中,记载仅12个字,即“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如真有“七擒七纵”的史实,《三国志》应不会遗漏。那么可以推断在蜀汉王朝的档案中根本没有这场战役。笔者认为,可能是民间为颂扬孔明的军事才能和治国之道的溢美之词,甚至还有大汉族思想的影响。
六
但在《汉晋春秋》,不仅提到了孟获,还说亮对获确有“七擒七纵”,甚至还说是“七请孟获”。诸葛亮按当地民俗宰了99头牛,宴请孟获将领,与获歃[shà]血为盟,互敬血酒,誓言“两心合一,两军互帮”。后人曾在孟获统治区的悬崖上镌刻了“龙湖雄关”四个苍劲大字,并塑孟获巨像作永久纪念。
七
在红军长征经过彝族地区时,刘伯承元帅借鉴了孔明治理南中的历史经验,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结盟,也是古今历史上第二次彝汉结盟。
八
不论是三国演义中的“七擒孟获”,还是传说中的“七请孟获”,我们都能体会出孔明的良苦用心——由于孟获性格倔强、热情豪爽,但又阴险手辣、报复心强——汉族说“不打不相识”,在孟获这里不管用,他只信奉:“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所以,“七擒孟获”很好地展现了诸葛亮的政治远见,为后世留下了一段处理民族矛盾与问题的典型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