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楚国国君楚襄王所谓的与民同乐有多么的假呢?

  楚襄王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任国君,他出生于公元前329年,于公元前263年继位,此后他在位36年,虽然他不是很有才华,但是他还是曾为楚国的发展做出过成就的,并且他还留下了很多的故事,那么关于楚襄王的故事有哪些呢?

  关于楚惠王最有名的故事就是他梦与巫山神女幽会的传说了,根据宋玉写的《高唐赋》,楚怀王有一天来到了高唐,游玩的很累,晚上很快就睡着了,睡着之后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了一个女神,带着她的枕头和席子找他求欢。楚襄王听说了这个故事,便也想有这样的桃花运,虽然他也梦见了神女,但是他期望的事情并没有发生,所以后来人们借这个故事来教育后人不要想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

  除了和巫山女神的故事之外,楚襄王还有一个故事,成语“亡羊补牢”就是从这个故事中诞生的。这个故事说的是楚襄王继位后,没有好好地管理国家,导致楚国处于危难中,为此一个叫庄辛的大臣很担忧,他劝楚襄王要管理国家,不然国家会灭亡,但是楚襄王并没有听他的话。

  庄辛见状,躲到了赵国,不久,楚国真的和庄辛说的一样,被秦国攻去了都城,陷入了危难,楚襄王为此很后悔,他请回了庄辛,问他有没有办法补救。

  庄辛问他是真的有悔改之意吗。楚襄王说自己是真的后悔了,只是不知道还来不来得及。庄辛告诉他,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后来在庄辛的帮助下,楚襄王真的度过了危机,振兴了楚国。

  楚襄王的决策之道

  楚襄王的本名叫熊横,他身为一国之君,并没有多少的才华,但是他曾经的一个决策之道还是得到了后人的赞赏的,那时楚襄王还是一个太子,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楚襄王的决策之道是怎样的呢?

  那时楚襄王在齐国做人质,他的父亲死了,太子便向齐王提出来要回楚国,齐王不同意,还对他说你给我割让东地500里,我才让你回去。太子提出找师傅慎子问问,慎子听了便说献地是对你有利的。于是太子答应了齐王,回到了楚国。

  太子当然不想真的割让土地,可是为了能回国奔丧,他别无选择。回国之后,太子即位为王,史称楚襄王。楚襄王刚回国不久,齐国便派了使车50辆来向楚襄王要土地,楚襄王没有办法,决定问问群臣。

  楚襄王先后问了子良、昭常和景鲤三个大臣,他们三个一个说给,给了之后出兵攻打齐国,一个说不能给,他可以去守住东地,一个说不能给,他可以去向秦国求助。所以问了群臣后,楚襄王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所以他找到了师傅慎子,询问他的想法。

  慎子说,他觉得他们三人的意见都可以采用,之后在慎子的指导下,楚襄王巧妙地采纳了子良、昭常和景鲤的意见,既维护了楚国的诚信,又保全了楚国的土地,为日后楚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楚襄王这一次面临齐国的胁迫集思广益,用正确的决策之道保全了国家,也赢得了后人的赞赏。

  楚襄王所谓的与民同乐

  楚襄王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国君,他出生于公元前329年,去世于公元前263年。关于楚襄王有很多的故事,比如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中有一段他的故事,说的是楚襄王与民同乐,不过这个“与民同乐”只是楚襄王所谓的与民同乐。

  《黄州快哉亭记》中写道,从前,有一天楚襄王让宋玉和景差跟着他游兰台宫,忽然,吹来了一阵风,飒飒作响,楚王见状,迎着风,敞开了衣襟,说道:“这风是多么的畅快啊!这是我和百姓所共有的吧。”

  宋玉听后,对他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罢了,老百姓怎么可以和您一起享受它呢?”宋玉的这番话有着讽谏的意味的,楚襄王所谓的与民同乐只是他心中想象出来的“与民同乐”,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与民同乐”,因为百姓不能和他共享。

  所以宋玉在讽刺楚襄王,他也指出了楚襄王所谓的与民同乐有多么的假。

  和楚襄王一样,历史上有一个人也曾提出过“与民同乐”,这个人就是欧阳修,但是虽然是同一个词,它们的本质是不一样的,因为欧阳修提出的“与民同乐”是真正意义上的与民同乐,当欧阳修醉了,他和百姓一起快乐,醒了之后他便记录了《醉翁亭记》,它体现的不是“与民同乐”的做作,更没有高高在上的矫情,它是发自欧阳修和老百姓内心的自愿和快乐,这与楚襄王所谓的与民同乐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