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历史上的平台功臣姚启圣最后郁郁而终了吗?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姚启圣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姚启圣在康熙十七年(1678)就任福建总督后,便呕心沥血,全力筹划平台事宜。
上任伊始,姚启圣即击退占据海澄的郑成功部将刘国轩部,扭转了败局。
姚启圣精心制订了“剿抚并用”的平台策略,攻心与武力并用,取得郑军五万余人投诚的显著成效。
姚启圣到任后,不但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壮大水师力量,还举荐施琅就任福建水师提督,为平台提供了关键的人才保障。
可以说,姚启圣为平台做了大量的铺垫工作,应为平台的功臣之一。但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收台后,施琅因功升为靖海侯。而经营平台事务多年的姚启圣却最终一无所获。在收台四个月后,心情愤懑的姚启圣背部旧疾复发,郁郁而终。
姚启圣早年只是广东香山的一个七品芝麻官知县。
清初,朝廷为防止沿海百姓接济反清的明郑,因而严厉实行海禁。康熙八年(1669年),姚启圣因为擅开海禁,丢了乌纱帽。
靖南王耿精忠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在福州杀死福建总督范承谟,起兵叛乱,康亲王杰书受命率兵平叛。
这时,姚启圣及其子姚仪又是出钱又是募兵,投奔了康王。在杰书的举荐下,姚启圣出任代理诸暨知县,清剿当地土寇。
此后,姚启圣一路追随杰书征战,在平定耿精忠之乱后,升任福建布征使。康熙十七年,在江西总督郎廷佐的举荐下,姚启圣就任福建总督。
姚启圣任职福建总督期间,为平台做了大量的工作,剿抚并用、击退郑军、招降郑军,壮大海防等。因政绩卓著,被朝廷加封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并授骑都尉。
郑经于康熙二十年病逝后,其子郑克臧、郑克塽因争权发生内讧。康熙皇帝决定乘虚而入,着手收台。
在康熙初年,康熙曾任用降清郑将施琅为福师水师提督,几次攻台,却因气候原因,几次无功而返。施琅也被罢去提督之位,改授了个内大臣的闲散差事,上调到京城去了。
康熙皇帝再次决定收台,福建总督姚启圣和内阁大学士李光地联名举荐施琅再任福建水师提督,率军平台。
而由于施琅的长子施世泽及侄子施明良被郑军俘获,当时郑经为使降清的施琅受清廷猜忌,故意将施琅的子侄封以高官。
所以,对于施琅对清廷的忠诚度,康熙还是不太放心的。
但姚启圣却表明,愿以全家百余口的性命担保,施琅并无通郑之心。
后查明,施琅的子侄因策反郑军,被郑经已葬身海底。
于是,康熙对施琅的疑虑消除,施琅重返福建水师提督之位,再次披挂上阵。
但姚启圣与施琅两人的作战意见并不统一,本身姚启圣就是主抚派,而施琅却是主战派。两人在攻台的时机上存在重大分歧。
施琅主张在夏季出兵,而姚启圣却认为冬季发兵为宜。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
为此,施琅上书康熙,以姚启圣不熟水性为由,请求“专征”。意即自己率兵,不带姚启圣一起玩了。
为此,施琅还取得了大学士明珠、李光地的支持。
康熙于是同意了施琅专征的请求,改派姚启圣留守厦门,保障施琅大军的军需供应。
失去了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姚启圣心中应该是失落的。
在施琅大军压境的逼迫下,郑军决定投降。而此时,姚启圣与施琅争功,暗中派使者入台。此后因接收台问题,与施琅发生一系列不愉快。
而此时,康熙皇帝对姚启圣也多有指责。称其接济军需不及时,欲将施琅的军功占为己有。大学士明珠和王熙也随声附和康熙帝。
康熙本来已下旨,考虑对姚启圣进行封赏,但因康熙反感于姚启圣的争功,遂决定停止对姚启圣的考核。
姚启圣与施琅都是平台的有功之臣。施琅在平台后进位靖海侯,而另一功臣姚启圣却落了一身的不是。这对姚启圣是不公平的。
不久,姚启圣便背疽复发,不治身亡。应该说,姚启圣的身故与康熙帝的褒奖不公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