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诗文三大家分别指的是哪些人?他们的结局如何?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明初诗文三大家分别指的是哪些人?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民国时期,著名的文史学家陈寅恪曾有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这句话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可。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到了宋朝时期,中华文化发展到了顶峰。宋朝以文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宋朝文臣是极其有尊严的。而宋朝之后的元明清三代,文臣们的境遇每况愈下,明清时期大兴文字狱,很多才华横溢之臣死在封建专制的屠刀之下,例如明朝初年的大才子高启就是其中之一。
众所周知,明朝有三大才子,分别是解缙、杨慎和徐渭,这三人都因才华横溢而名满天下,但他们的结局却都非常凄苦。这实际上是众多明朝才子们的缩影。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当时南京的文坛流行一句话:“文濂诗启经青田。”
这句话实际上是在说“明初诗文三大家”,“濂”指的是宋濂,“启”指的是高启,“青田”指的是刘基,也就是刘伯温(刘伯温是浙江青田人)。即,在明朝初年,也有“诗文三大家”,其中宋濂在文章方面成就最高,高启在诗词方面首屈一指,而刘伯温比较全面,他在理学、经学方面有特别的贡献。
和明朝的三大才子一样,“明初诗文三大家”的结局也都十分凄惨,宋濂是朱元璋钦定的“开国文臣之首”,在整个翰林院无人不服,另外,宋濂早年跟随朱元璋,是太子朱标的老师。但最终因为胡惟庸案的牵连,宋濂被流放四川的途中病逝。刘伯温有“再世诸葛亮”之称,被诸葛亮多番敲打,最终疑似被胡惟庸下毒害死。而高启的结局更为凄惨,他被朱元璋亲自下令腰斩。
高启出生于苏州士绅之家,从小家庭富足,只可惜父母死的早,高启性格孤僻,为人孤傲。他潜心修学,终于成为一代才子。纪晓岚曾评价高启“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可见,高启不仅仅是一代天才,他的水平在明朝众多诗人之上。
在元末明初,战乱四起,高启才华再高,也不过是乱世之蜉蝣。当时张士诚雄踞苏吴,闻高启之名,亲自派弟弟张士德上门请高启做幕僚。高启当时年仅16岁,被张士诚的诚意所打动,来到苏州城为张士诚所用。但因为高启恃才傲物,被同僚所排挤,高启便辞去官职,从此隐迹江湖,不问世事。
朱元璋刚登基时,提出“世乱则用武,世治当用文”的观点,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文臣们的春天来了,在刘伯温的推荐下,高启入朝。当时高启32岁,正值壮年,和朱元璋一见如故,朱元璋让高启做皇子们的老师,又让高启和宋濂一起编撰《元史》。可见,朱元璋最初对高启还是十分尊重的。
但是,仅仅过了3年,高启就厌倦了官场生活,想寄情于山水,朱元璋曾有意提拔他为户部侍郎,高启以自己资历不够为由拒绝接受,并且提出辞官归乡。朱元璋非常惋惜,赏赐高启金银,让高启放飞自我。
高启远离朝堂之后,无官一身轻,称自己“不为五斗米折腰”,这种说法让朱元璋有些反感。更为甚者,高启曾写了一首《题宫女图》诗,其中一句曰:
“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
这首诗貌似讽刺宫廷,引起了朱元璋的记恨。
站在朱元璋的角度来说,你高启才华出众,我的确很欣赏。我请你入朝为官,并没有亏待你,你辞官时我还赐你金银。但你怎么屡屡讽刺我呢?《明史》云:
启尝赋诗,有所讽刺,帝嗛之未发也。
面对高启这样的狂士,朱元璋一忍再忍。洪武六年,朱元璋终于抓住高启的把柄,将高启置于死地。这一年,苏州知府魏观新到任,打算把苏州知府衙门搬到张士诚皇宫的旧址上。在衙门竣工时,高启作为苏州的大才子,被知府大人请到现场,尊为上宾,然后求高启为新衙门写一篇赋文留作纪念。高启才如涌泉,下笔千言,写下著名的《郡治上梁文》,赢得满场喝彩。只是,这篇文章中使用了“虎踞龙盘”四个字,犯了朱元璋的大忌。
朱元璋认为,“虎踞龙盘”是帝王才能用的词汇,苏州知府衙门建在张士诚的宫殿上,高启竟然用“虎踞龙盘”,明显是在拥护张士诚。因此连夜派人将高启抓回南京,甚至都没有审问,就定了死罪,判处腰斩。
自古以来,文人惺惺相惜,当时刘伯温已经告老还乡,正好被朱元璋召回京城议事,听闻高启获罪,刘伯温联合宋濂等文臣,一起为高启求情。朱元璋大动肝火,指着赋文上的“虎踞龙盘”四个字问刘伯温:“这是何意啊?”刘伯温哑口无言。
高启到底有没有拥护张士诚的意思,已经无从得知,但在朱元璋看来,高启屡屡讽刺自己,早已忍无可忍,杀高启是必然。于是,一代才子高启,最终被腰斩而死,享年39岁。
高启之死,不是一般的刑事案件,而是政治事件,从此后,朱元璋对文人们的态度大变,文字狱案接连发生,明朝文臣们的尊严从此遭到封建专制的蹂躏,一发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