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可怜的大明朱三太子,75岁时被凌迟处死
“朱三太子”名叫朱慈焕,其实是崇祯皇帝的第五个儿子,被封为永王,京城被李自成攻破时他才12岁。李自成进京后没有杀掉崇祯的几个儿子,还安排专人照管。几个人的厄运是从清军入关开始的,清廷虽然举着为崇祯报仇的大旗,其实对崇祯的儿子严厉搜捕,抓到以后就以冒名顶替的名义处死,以断绝汉人反清复明的希望。
清军入关后,一位姓毛的将军带着朱慈焕逃到河南,他们卖了战马,买了点地,准备耕种为生。可是由于清军的搜捕越来越紧,这位毛将军自顾不暇,扔下朱慈焕南逃。13岁的朱慈焕独自从河南向东南一带流浪,后来他到了太祖朱元璋的故乡,安徽凤阳。凤阳有一个姓王的乡绅,曾在明朝做过一段时间的谏官,了解到朱慈焕的身世后,心念故主,让他冒充自己的儿子,改名王士元,和自己的孙子同窗读书,朱慈焕十八九岁时,王乡绅病故。他又离开凤阳,在一座小庙落发为僧,一路流浪,来到浙江余姚的一座古庙安身。
有一天,一个姓胡的乡绅路过此庙,在和朱慈焕的闲谈中,发现他气质不俗,颇有才学,便把他带到自己家里,让他还俗耕读,把女儿嫁给了他。从此朱慈焕就在这里住了下来,靠教书维持生计。又过了些年,通过朋友的介绍到山东张岱霖等人家中教书,到山东改名为张用观,他小心谨慎,唯恐暴露,所以在山东时,和李远等人相识二十余年,李家只知道他是浙东名士张老先生,连他在浙江时名叫王士元也不知道。
康熙四十四年,朱慈焕在宁波认识秀才张月怀。不久,朱慈焕发现张月怀行事不安分,怕被受到牵连,便举家迁徙到湖州长兴县。
后风声吃紧,宁波、镇海都“一步一步挨查”。
康熙四十七年,官府逮捕康熙四十五年在大岚山起事的浙东和尚张念一,并从其口中得悉朱慈焕的行踪。四月,在山东汶上县躲避两年多的朱慈焕被捕,押解京师受审。
康熙四十七年时,朱慈焕已达七十五岁高龄。并且组成了有一妻一妾,六子三女一个孙子的大家庭。他对于自己的身世一直守口如瓶,但作为明朝皇室的嫡系子孙,他最终也没能摆脱那高人一等的意识,他按皇家的传统,在为所有的儿子取名时以“和”字排辈,最后一字都为带有土部的怪字。这些举动逐渐为人们所注意,一位念一和尚在浙东起义时便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终于使这位隐藏了几十年的前明龙种遭到了灭顶之灾。
经浙江遭审问时,官府问他:“朝廷待汝不薄,何为谋反呢?”答:“数十年来,改易姓名,只是为了避祸。清廷有三大恩于前朝,吾感戴不忘,何尝谋反?”
官府问:“什么三大恩?”答:“今上诛流贼,与我家报仇,一也。凡我先朝子孙,从不杀害,二也。
朱家祖宗坟墓,今上躬行祭奠,三也。”“吾今年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鬓发皆白,乃不作反于三藩叛乱之时,而反于清宁无事之日乎?且所谓谋反者,必占据城池,积草屯粮,招买军马,打造军器,吾曾有一此乎?”
九月,康熙朝五位大学士在审讯后结案由张廷玉书上奏称:“王士元自认崇祯第四子,查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十四年身故,又遵旨传唤明代老太监,俱不认识。王士元明系假冒,其父子俱应凌迟处死。”明朝亡国已经六十余年,就算有当年的小太监还留在清宫,那最小也要七十多岁,怎能根据童年的模样来辨认一个七十五岁的老人的相貌?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朱慈焕凌迟处死,所有子孙除死于狱中的,全部斩立决。虽然朱慈焕已到了风烛残年,并且并无叛逆之心,但最终康熙帝以其“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朱之父子不可宥。”将朱慈焕及其子嗣彻底肃杀。
朱慈焕,可怜生在帝王家,没享几天荣华富贵,一生东躲西藏,年过古稀仍然未能躲过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