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兰察与和珅有什么恩怨?他为什么能位列紫光阁?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今天小编来说说海兰察的故事。
乾隆一朝,出了不少著名将领,他们都是少年英才,青年立功,中年成为肱骨。
看延禧攻略,大家应该对海兰察非常熟悉:一个拉好感的配角,存在感不是那么强,却有极正的三观,总能给予辅助。与魏璎珞的好朋友明玉互相喜欢,但随着明玉自杀身亡,他也开始抛弃曾经纯真简单的模样,沉稳的投入到事业中去。
事实上,海兰查此人在清代非常著名,可谓乾隆朝第一猛将,武力猛,性格也猛。
根据记载,海兰察世世代代居住在今天的黑龙江布特哈阿伦河流域,是典型的爽朗东北人。年龄并没有详细描述,只知道乾隆二十年开始,一点点参与到对准噶尔的军务中。按照贵族25岁出仕来算,他应该比乾隆小十几岁,与傅恒是同时代人物。
海兰察非常幸运,所处的时代正赶上弘历锐意进取,发动大型战争的时候,同时,他又刚好打了胜仗,是许许多多的胜仗。
第一次南征,反军首领落败逃走,海兰察穷追不舍,生擒。乾隆赐他巴图鲁的称号,并且提拔为一等侍卫。
乾隆三十二年,在缅甸战役中,又创下惊人的记录:正面战场杀死敌人三千,伏兵杀敌四百,斩首二百,并且救援了被围困已久的清军。(不得不说,清朝在缅甸有点泥足深陷的意思,打了太久,也损失很多人,其实没必要拿下那里的)
乾隆三十五年,国家陷入悲痛之中,因为著名将领傅恒不幸身亡,死时还不到五十岁。傅恒青年从军,无论是对准噶尔还是对金川都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而他去世的那一年,金川再次陷入战火。海兰察临危受命,从云南起兵转战四川,与出征的清军会师。(乾隆朝那么多战争,却没有给国家带来立刻的损失,一个原因就是青年武将多,没有青黄不接)
两个月下来,海兰察主动出击,有所收获,多次打败对方头目。前线紧张激烈,后方乾隆为大将送去了鼓舞斗志的奖品:封海兰察正红旗蒙古都统。五个月之后,小金川彻底平定。
以上只是海兰察初现峥嵘的例子,事实上,他的步伐并没有停歇。由于是名将,又有着老迈之人无法比拟的锐气,乾隆他别喜欢任用他。纵观履历,海兰察参与的大型战争包括:1781年的回族叛乱;1787年的台湾林爽文反叛;1791年西藏保卫战。真的是一辈子都在沙场秋点兵,从小打到老。
海兰察劳苦功高,性格也就傲慢,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多年历练,让他习惯睥睨朝廷内阿谀奉承的人。
历史记载,有许多人都刻意表示亲近,可是除了阿桂,海兰察谁都看不上眼,和珅几次想拉拢这个潜力股,但人家任你是军机大臣,也不搭理。
史书说:海兰察与和珅终生交恶。
这里还有一段他俩的小过节:乾隆四十六年,回部叛乱,乾隆派和珅担任军机大臣前往兰州督战。这和珅,并不会领兵打仗,可是紫禁城来自同僚的奉承已经养的他狂妄自大,不想向将领们讨教。当时的情况是兵分四路抗敌,唯独和珅一支落败,可他自己又不承认,打肿脸充胖子,就将过错都推给了海兰察,海兰察性格直,不想维护和珅的尊严,给一口否认了。
其实这场对峙,在清朝整个军旅生涯不值得一提,但是我们却可以见到弄臣与武将两种价值观的碰撞。
和珅为了掌握优势,先发制人,给皇帝写信告状,痛陈海兰察阿桂在没有探查敌情之前轻易发兵。很显然,他把揣摩圣意,抓准时机那一套用在了前线。而海兰察呢,典型武将思维,问心无愧,就不做辩解。
乾隆当然了解,在对和珅的圣旨中写道“我看阿桂领兵打仗那么多年,都善始善终,不是你说的那种人。以后海兰察只听阿桂的就行,和珅也把事情交接一下回来吧”。
言外之意:你不懂领兵打仗,就别捣乱了。
乾隆五十八年,海兰察病逝。按照规定,只有战死沙场的人,才有资格进入国家准备祠堂,但是因为海兰察功劳太大了,乾隆破例一次,将其加入。
清代的紫光阁有专门摆放功臣像的地方,那些经历过大型战役,为国家带来过巨大功绩的人物,都会位列其中,海兰察当仁不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