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诸葛亮为何看不上东汉桓灵二帝,他们到底是怎么了?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这是一代名相诸葛亮在建兴五年(227年)写的《出师表》中的一句话。这句话换成大白话便是,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

  时隔多年,东汉桓灵二帝的昏聩做法仍被诸葛亮信手拈来,作为典型案例来诲诫后主(刘禅)不忘先帝(刘备)遗愿的孜孜之意。结合《出师表》内容,桓灵二帝的昏庸做法无非是“亲小人,远贤臣”。这对在历史上有号称“鱼水关系”的千年君臣刘备与诸葛亮在讨论东汉灭亡时,竟把东汉灭亡的责任全部归结于桓帝和灵帝二人身上。

  东汉灭亡,尽管有桓灵二帝的责任,但并不是全部责任,只是部分而已。桓灵二帝并不是什么明君,很多为政举措是有些荒唐,可称昏聩庸主,但比起西汉时期的成帝、元帝而言,还算有作为得多。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历来桓灵二帝并称,但事实上,跟桓帝比起来,灵帝就更显得昏聩多。

  原因如下。

  一、谥号有分别。

  汉桓帝刘志谥号孝桓皇帝。“桓”字,上谥法中的一百三十一字中的一字,指用之君亲焉,用之君子焉。《谥法》曰:“克敌服远曰桓。”之所以以“桓”为谥号,是因为汉桓帝最大的功绩就是大体上平息了羌乱。而汉灵帝刘宏谥号孝灵皇帝。“灵”字,下谥法中的六十五字中的一字,指用之歼夷焉,用之小人焉。《谥法》曰:“不勤成名曰灵。”官方解释则是“乱而不损曰灵”。之所以以“灵”为谥号,是因为国家虽乱,却还未伤害到根本。而汉灵帝身为国君却不去治理。另外,汉桓帝的谥号是汉灵帝给的,而汉桓帝与汉灵帝只是堂叔侄关系。汉灵帝的谥号是汉少帝给的,而汉灵帝与汉少帝却是父子关系。桓灵少三帝,孰亲孰疏,一目了然。因此汉灵帝的谥号带有偏袒成份。

  二、用钱有差别。

  虽汉桓帝和汉灵帝都靠卖官赚钱,但两者把卖官得来的钱所用之处却截然不同。汉桓帝承四帝(安帝、顺帝、冲帝和质帝)之弊,内有内乱,外有外患,时有三空(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可是汉军在平内抗外却从未断粮断饷,所到之处胜多败少,是因为汉桓帝不仅向王侯借军粮,还把自己的私房钱都拿来还军粮。甚至还开创“取之于民,还之于民”的创举,即抄了外戚梁冀的家后,就免了天下半年租,还把本应交给少府经营赚钱的梁家苑囿发放给贫民经营。而汉灵帝登基后,大肆卖官聚敛私钱,还叹息汉桓帝不会积钱,未曾有私己钱。汉灵帝只知桓帝无私钱而不知桓帝无私钱的真正原因。不是汉桓帝不懂积钱,而是汉桓帝把自己的私己钱用在公事上。桓灵二帝虽都卖官敛财,但用钱方式却是天渊之别。

  三、责任感有区别。

  皇帝是封建国家的主宰和权力中心。汉桓帝把自己看作是刘汉王朝的主人,统治者,尚有做皇帝应有的责任感,有心想把东汉搞好,但却有心无力。汉桓帝是昏聩,但仅是对于大臣、士大夫而言,而对百姓还算好的。而汉灵帝却完全不同,将自己认作是东汉王朝的看客,旁观者,具有做观众意识中的麻木,占着皇帝的特权,吃喝玩乐,存心要将后汉搞烂,致使汉室式微。

  桓灵二帝在历史上虽齐名昏聩之君,但两人却有天壤之别,根本不在同一档次。从谥号的级别不同,就可以断言汉灵帝远不如汉桓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