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从魏延的经历探索蜀汉的兴衰,魏延为何会衰落?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魏延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若让我们抛开历史的偏见,一个蜀国,可以看出群雄逐鹿的天下大势。一个魏延,也可以看出蜀国的兴衰。

  以现代眼光看魏延,他绝对可以算得上是一个精英人物。纵观他的从军史,完全是靠自己的真才实学脱颖而出的,也因此深受刘备的青睐。他既能冲锋陷阵于万马之中,又可谋略频出在帷幄之内,仅这一点,五虎上将也不能出其右。

  罗贯中老爷子的《三国演义》为了神话诸葛亮,遭到“黑化”贬低的不止周瑜等人,也包括自家集团的魏延,这一切都因为他未能与蜀国的擎天巨柱诸葛亮处好关系。

  坎坷的寻主之路

  历史有一个共同性,只有出了名的人才有资格出现在历史上。所以魏延在“出名”之前的所作所为是没有详细记载的,只知道他是义阳人。魏延少年习武,生性勇猛,他身长八尺,面如恶犬,目似铜铃,声像闷雷。在演义里首次登场就表现得非同凡响。

  魏延是一个具有远大抱负,胆略过人、智勇双全的将领。曹刘对战,刘备失败后率领残军携带百姓逃向襄阳。守城将军蔡瑁拒不开城门。正在剑拔弩张之际,城上忽出一将,声如闷雷滚滚来开:“王允、蔡瑁是卖国贼!刘备才是仁德之人。”

  此时的魏延就认定了刘备是位仁君,愿意归降。于是魏延抡刀砍死守门将士,开了城门,让刘备大军进了城。可惜魏延首次投靠并未成功,不仅没有成功,反而给一个人留下了极坏的印象,这个人就是诸葛亮。这个人甚至决定了魏延一生的命运。

  魏延第二次出现是在赤壁大战之后,刘备攻略汉中九郡之时。当时,不可一世的关羽率兵袭取长沙,遭到了老将黄忠的殊死抵抗。时下,太守韩玄误以为黄忠与关羽私下勾结,欲将黄忠斩首。就在千钧一发之际,魏延拔剑而起,斩了轻于杀戮的昏聩之辈韩玄,大开城门,迎取刘备。

  可没曾想,待诸葛亮到达长沙,即下令处死魏延。理由是“为人部下却杀上司,为职守城却献土地,如此不忠不义之人留有何用?”幸而刘备不失为创业明智之主,将魏延从诸葛亮刀下救出。

  说句题外话,咱将心比心,一个心怀大志、有勇有谋的普通百姓想要高升,那么他一定需要一个明主来提拔。蔡瑁、韩玄明显都不是明主,自古就有“良臣择主而事”,那么魏延此举算是“弃暗投明”吧?一个为了大志“跳槽”的人定比为了金钱利益“跳槽”的人强得多。

  军事奇才的坎坷

  追随刘备的魏延有了大展宏图的机会,数十年间冲锋陷阵屡立奇功:与黄忠共取西川,尽败蜀中名将;战东川助张飞屡破曹兵,箭指曹操面门;退蛮兵渡泸水破孟获,苦战数年,成就诸葛亮七擒七纵之举;出陈仓震魏将斩王双,历任先锋,效尽了跋山涉水先出后回之责。

  刘备入川时,魏延“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等到刘备当了汉中王,急需任命一位大将守备蜀中的门户,汉中。《三国志》记载“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可是刘备力排众议,挑上了名不见经传的魏延。

  “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所有人听到这个任命都惊愕不已,为了安抚众心,刘备故意在宴会中问魏延:“如果曹操举天下而来,你怎么办”?魏延一点都不含糊,说:“如果曹操举天下而来,为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为王吞之”。众人闻言,皆不作声。

  作为一代蜀汉名将,魏延可谓战功赫赫,勇冠三军。他跟随刘备入川后因表现突出而得到器重,屡次被委以重任,威震汉川。诸葛南征北伐时期,魏延作为开路先锋,出生入死,任劳任怨,羌中败郭淮、入川取西蜀、七擒孟获、收姜维、射曹操、斩王双、诱张邻、大战司马懿、惊退夏侯霸等等,几乎无恶战不与,且每战必克,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

  恃才傲物,自负酿悲剧

  功名赫赫的魏延,在刘备逝后显得更加自负。他跟随诸葛亮征战,总想与诸葛亮争个高低,曾提议兵分两路,比谁兵更神速;诸葛亮一向慎重,自然不同意他的提议。所以他私下发牢骚说丞相胆子小,缺少气魄,叹息自己的才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说魏延谋反,那是民间以讹传讹的无稽之谈。说魏延有刚骨,忠直狂傲,自以为是倒是客观诚恳。在蜀汉立国之前和建国之初,上有刘备这个雄主统驭,下有关张赵马黄五虎上将,魏延尚能控制;随着刘备以及五虎上将相继离世,自己成了开国元勋中仅存的大将,地位越来越高,他那目中无人、刚而自矜的毛病越来越明显。

  加上诸葛亮对魏延本来就不放心,尽管北伐时良将寥寥,仍不认真考虑魏延的重要建议,也不愿让魏延分兵而进。这种颇有保留的用人态度,自然让心高气傲的魏延感到不快,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性。

  刘备死后,魏延虽然在蜀汉有较高地位,但他一直没有受到诸葛亮的重用。北伐曹魏时,对于街亭这样一个关系到蜀军进退的重要据点,他宁愿选用“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马谡,也不曾考虑过魏延,结果丢失了街亭。

  奇才的悲哀,将星的陨落

  诸葛亮不信任魏延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的。在诸葛亮临终前的任命中,诸葛亮为了保住蜀汉江山姓“刘”,为魏延的结局做了安排。

  蜀汉有人名杨仪,此人一向与魏延不和。诸葛亮将兵权交给这位心胸狭隘、品行卑劣的襄阳老乡,让他在魏延退兵之时断后,以激起魏延之变,再让马岱名正言顺杀掉魏延。其实,此时的魏延听到杨仪在后,即怒火攻心,要杀掉杨仪,他并未没有一丝一毫叛蜀投魏的想法和动机。

  马岱斩首魏延,将首级拿到杨仪面前。“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真是令人可惜可叹。

  历史上的魏延与《三国演义》里写的完全是两个人。因此说,历史曲解了魏延,诸葛亮埋没了魏延,这还不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