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为什么说项羽在乌江自刎是必然的选择?项羽是如何接受失败的?

  还不知道:项羽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项羽乌江自刎是他的必然选择,符合基本的人性。

  心理学家库伯勒-罗丝曾经提出:人在面临自己不能接受的事实时,是有“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5个必经阶段,也可以理解为5个要素。

  下面我就一步一步的重塑一下,项羽接受失败的心路历程,以《史记》的记载为蓝本。

  项羽从小就很非凡,年幼之时,看到秦始皇巡游天下的马车就直言:

  彼可取而代之也

  丝毫不畏惧可能掉脑袋,有少年英雄范的鸿鸪之志。但现实竞争是残酷无情,自陈胜吴广起义,项羽为建功立业,战场厮杀数年,结局却是: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韩信四面楚歌,让弹尽粮绝的楚军丧失最后一点点战斗下去的信心。同样是楚国人的项羽也没能逃脱,中“乡情”的招。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失落的找来歌姬,喝着酒,眼前全是满满的回忆。项羽追忆自己的武力,想着自己曾经辉煌的战绩,难以接受自己怎么会输?

  借酒消愁愁更愁,项羽喝到最后越想越气!愤怒的情绪冲上心头,于是就有了:

  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面对数以十万汉军的包围,率数百人突围冲击,项羽这个举动是如同鸡蛋碰石头,有去无回的赌博。汉军在察觉之后,派遣数千骑兵追击。

  面对追击,项羽凭借超凡武力亲手斩杀数位汉军将领,找回自己曾经无敌于战场的自信快感,同时又陷入深深的回忆中。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此刻的项羽已经从愤怒莽撞中解脱,开始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跟自己的内心讨价还价,强调自己啥也没有做错,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无力的狡辩着,而这可能是项羽最后的自慰剂。

  行进到乌江,面对茫茫江面,看看跟随自己作战的将士已经狼狈不堪,紧随其后又是汉军的千军万马,厮杀数日的项羽,内心已疲惫。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

  回想当年自己意气风发的带领江东子弟征战沙场,承诺给他们锦衣玉食,如今却人死的死,亡的亡,项羽陷入抑郁,无脸见江东父老的愧疚感油然而生。乌江亭长能救项羽的人,但已经救不了他的心。

  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战马是1个战士驰骋沙场最贴心的伙伴,作为秦末最能打的战士,项羽心中对自己战马,可是比生命还重要。

  当项羽将坐骑送人,预示着项羽已放下一切,他决定接受自己的失败,承认自己输掉天下。

  自刎无疑是项羽对自己一生戎马最后的交代,一个战士对尊严的最后坚持,死在他敬畏的战场上,与同伴相随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