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遇到拿锤的武将为什么要躲着走呢,其实原因很简单
武将拿锤为什么要躲着走,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现代战争中,兵器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肯定。在很多决定世界大局发展走势的重大战争中,兵器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成为左右战争结局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围绕兵器发展所进行的“军备竞赛”,已成为超级大国必须要面对的一项严峻课题。
反观在持续五千年的古代战争史中,冷兵器的发展和进化则一直在较低水平徘徊,其发展进化速度和威力,远远无法同现代兵器相比,但其在古战场上所扮演的角色,依然是仅次于人的第二大关键因素。
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曾经有过一种历史极为悠久的古老武器:锤。现代人对这种武器的认知,大多来源于戏曲舞台上的形象角色,如唐朝第一好汉李元霸擅长用锤,南宋岳家军中有岳云为首的使锤武将集群“八大锤”等等,很多猛将都以擅长使锤而为大众熟知,他们一旦出现在战场上,都是让敌方武将躲着走的厉害角色。
在真实历史中,古代战场上的锤,与戏曲舞台上的锤,还是有着不小的差别的。首先从锤的材质上说,戏台上的金锤、银锤等制造成本限制,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存在,真实的锤以铁制和铜制最多见。
其次,锤的重量也并非像戏台或者评书所说,动不动几百斤。从出土的古代锤兵器实物可见,锤的重量一般都在十斤以内,体积过大或者重量过大,都会给携带和使用带来严重不便,因此戏台上那种体积庞大金光灿灿的大锤,在古战场上是不可能出现的。
古代将士所用的锤的外形,与戏台上的锤也差别很大。古代用于作战兵器的铁锤种类繁多,随年代不同,大致有骨朵、蒺藜、瓜锤、铁挝等名目。这些种类的锤大都有一个显著特点:长长的手柄上,配有一个铁制或者铜制圆头,手柄长度大约五十公分左右,圆头直径大约在5公分以内,圆头上有时还会铸造有突出的钝刺,以增加杀伤力。
古代将士在战场上遇见李元霸、岳云等使锤的对手,在很多时候都会尽量避免与之交手,以免受到重创,使锤的武将,也因此成为令人生畏的虎将的象征。这是因为,锤有一个独特的隐秘功能令人生畏:透甲杀伤。
众所周知,冷兵器时代,古代将士为了避免在战场上遭受敌方兵器杀伤,都会身穿厚厚的盔甲。随着兵器的发展,盔甲也在与时俱进不断进化,并发展出很多质地优良、做工精致的著名盔甲,如唐朝明光铠、西夏瘊子甲等,都具有绝佳的防护力,能够抵挡大部分冷兵器侵害,使得刀枪剑戟和弓箭束手无策。
但锤出现后,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因为锤并不靠锋刃杀伤敌人,而是依靠自身重量和挥舞产生的加速度,用重力钝击的方式,给敌方机体造成骨断筋折的重伤。无论是铁盔或者甲胄,在高速飞舞的铁锤重击下,都难以提供有效防护,因此锤就有了其他兵器难以比拟的透甲杀伤力。现代出土的古代头盔上,很多都有锤砸击留下的凹陷和孔洞,可想而知锤的杀伤力有多大。正因为锤有这种独特的透甲杀伤力,才会几千年来沿用不衰,成为古代战场上令人胆寒的可怕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