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八旗子弟待遇到底有多好?一月的俸禄说出来惊人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清朝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黑格尔曾说,“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历史在岁月的长河里浮沉,多少王朝兴衰更迭。每一个新兴王朝的最初,都有无数怀揣梦想的人,如同星星之火,从藉藉无名燃烧成滔天烈焰,带着燎原之势扫清陈旧腐朽的世界,重塑一个崭新的人间。

  在那火种中,只会有一二天赋使命之人,作为领袖开创盛世太平,于世有功有德者,被后人尊为宗祖,名垂千古。而数不尽的无名之师,那些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的能人志士,那些为成一将枯万骨的牺牲,那些为王朝筑基开路的猛将。

  如遇天子知恩,他们便可有姓名。如果天子薄幸,他们便永远地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不会为人所提及。狡兔死、走狗烹的事情,不过是寻常帝王之术。如当年宋太祖赵匡胤一般的杯酒释兵权,都可算是少有的不甚令人寒心,而如韩信一般“敌国破、谋臣亡”者数不胜数。

  或许是看遍了历史、吸取了教训。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国——大清王朝,选择了与以往都不同的手段。曾连年征战沙场、为帝国之兴起奋不顾身的“八旗子弟”,并没有在太平盛世之初落得个惨淡收场,反而成了帝国之梁,屡世功勋,不减荣宠。

  民皆尽为兵,以战建邦国

  早在1615年,大清王朝还叫着国号“后金”。这个女真族部落全民皆兵,人人骁勇善战,吃苦耐劳,出则征战四方,入则固国兴邦。首领努尔哈赤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尽数化编成八个组织,每个组织以旗帜颜色进行划分,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

  八旗制度既是户籍制度,也是军事制度,既是行政制度,也是经济制度。那一年,每300人被划为1牛录,当时的后金有满洲牛录308个,蒙古牛录76个,汉军牛录16个,这400个牛录中所有人都是“旗人”,便是后人口中赫赫有名的“八旗子弟”。

  这一年,中原大地还是明万历四十三年,广袤富饶土地上的人们怎么也想象不到,仅在短短27年之后,这地处寒荒、看似野蛮、不知文明为何物的少数民族部落,以怎样迅猛地姿态完成着团体成长,又是怎样凭着对中原文明的向往与征服欲望,以绝对的军事优势、风卷残云般结束了千疮百孔的明王朝。

  1642年,在屡次征战蒙古各部、得到归顺请降之后,清太祖皇太极参照努尔哈赤时期就确立起来的“八旗制度”,将臣服的蒙古诸部划分为“蒙古八旗”,将新归顺的汉人整编为“汉军八旗”,满、蒙、汉三个部分二十四旗的组织,皆是既为兵又为民,人皆能战,帝国雄霸天下的羽翼已经丰满,剑指中原。

  1644年,清王朝终于取代了明王朝,对九州大地开始了长达268年封建统治。

  守得群山巅,守得故栖土

  清朝同往所有朝代都不同,来往数代帝王不仅没有薄待为其开疆拓土的军队,反而是将整个“八旗”妥善供养起来。八旗子弟可在国内圈地占为己用,产生了民众怨愤,由朝廷负责善后解决。哪怕是犯了法,八旗子弟也有被从轻发落的权利。地位高的八旗子弟可以不再从事繁重的生产,有万余“民人”为奴为役,任凭差遣。

  他们吃皇粮,累世功勋,待遇优厚。顺治时,一个小小八旗匠役一个月的工资,就足够八口之家过活半年。这还不论战时“行粮”的工资补贴。此外,朝廷还设学堂,只许教授八旗子弟,令其子孙后代不仅会战、还会安邦治国、文明开化。

  统治者所有的安排,都在为万代昌荣谋远大前程。似乎,八旗子弟,只需要在朝守好君王,在疆护好国土,勤勉尽忠,便可永无后顾之忧。如此厚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一群仰望星空的人,终于踏遍了星辰大海,或许,有那么一刻,所有人都如愿以偿。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清初及康乾盛世的那些年,八旗里着实培养了太多人才。虽然中原既定,但终清一朝,其实一直都没有断了征战,除藩乱、逐侵略、收台湾……每次捷胜都是八旗子弟引以为傲的战绩。八旗制度在本质上还是以民养军,尚武为主,此去经年,也有所调整,但没有一样触及了制度的根本,无非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标之措。

  1650年,顺治帝将自己直接控制的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定为上三旗,将由诸王、贝勒统辖的正红、镶红、正蓝、镶蓝、镶白五旗,定为下五旗,此后旗籍不止是代表某些官位,进而变成一种荣誉。有功绩的八旗满蒙汉大臣可换旗,比如,原下五旗的功臣可奉诏抬旗,入上三旗。

  手握着权利与荣誉的八旗子弟,享受着朝廷的高薪养材,日复一日地渐趋奢靡腐朽。高薪养材,且不说能养多少材、养多久,就连培养出来的人是否配得上这份厚待,清王朝都不曾真正看清。彼时盛世,天下既定,战事略消,似乎江山永固胜利在望。不曾想风水轮流转,抱着铁饭碗的八旗子弟也有多到养不起、弱到扶不起的一天。

  乾隆时期,因军费支出过度,朝廷强令汉军出旗,除“从龙入关”的辽东汉军之外的所有新汉军都脱离八旗组织。至清末,汉军旗人仅占旗人总数的4%左右。出旗确实解决了朝廷的军饷问题,但这只不过是对八旗制度日渐腐朽的一种妥协。

  1861年,也就是清咸丰十一年,山东一省首府拖欠驻地八旗军饷银一万六千余两,米三万多石

  ,这个数字是当时山东省府所有旗人三年净收入的总合,在全国二十个欠发军饷的省首府里,这还不是拖欠最严重的。入不敷出,无力变革,整个江山似乎回到了明末的颓势,到最后,旗人竟多是贪生怕死、不堪一战的弱兵。

  晚清时,关内八旗军甚至彻底丧失了战斗力。鸦片战争时,八旗军将不知兵、兵不知将,还没见到英军,就自乱阵脚。定海一战,三万战将一触即溃,战死者不足千人,逃跑的却有万人以上。

  倾国之力富养的“八旗子弟”,最终却令整个国家失去了军事优势,帝国最终还是在一场又一场败北中,被历史的车轮无情碾压。大概康乾盛世的帝王并不会想到,自己心心念念要留给八旗子弟、万代后世的帝国,只能灾难重重地走向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