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在面对蒙古六十万大军压境,于谦是怎么赢得京城保卫战的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于谦京城保卫战,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明朝北京城保卫战
明朝是最后一个以汉人为主的封建王朝,土木堡之变后,也先率领着数十万蒙古铁骑,跨过长城,烧杀抢掠。而经历了土木堡兵败的明军,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精锐尽失,再也组织不起一次像样的抵抗,也先军队如入无人之境,直捣北京城。
兵临城下,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当时的朝廷分为两派,主战派和南迁派。由于当时城中兵力严重不足,只有10万左右,而且还都是老弱病残,而且要防守诺大的一个北京城,更是显得捉襟见肘。因为当时也先率领的六十万大军,只需要集中力量攻打一个城门,城门一破,胜负则分。而北京城却有九个城门,可见当时形势之严峻啊。
所以当时朝中大臣,为了各自的性命和官位,大部分都主张南迁。所谓南迁,就是迁回当时的应天府(今南京),是当时朱元璋建国时的国都。如果不南迁而战败,则大明亡矣;而如果南迁,则至少可以保留长江以南的土地,而那些大臣们的俸禄和性命却可以得到保障,真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啊。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当时忽必烈率领着蒙古军队,逐鹿中原,宋朝南迁,苟延残喘的南明,终被蒙元所灭。如今的大明,也面临着相同的选择。就在朝堂上一边倒的主张南迁的时候,于谦一声大喝:打破了一边倒的局势。
“主张南迁者,当斩之”
这是出自一个文弱的文官之口。这让当时的大臣们都嗤之以鼻。却一语道出了当时的皇帝朱祁钰心声。这也是于谦的心声,想我太祖高皇帝,以布衣之身,横扫暴元。而今,我大明国力尚在,贼寇嚣张,我辈岂能如丧家之犬一般,把半壁江山拱手让人。我必战至最后一兵一卒,至死方休。保我大明疆土,护我大明子民。我于谦虽万死不辞。
于谦临危受命,时任兵部尚书,总指挥京城保卫战。虽为文官,但于谦深谙兵法,如韩信点兵般,调兵遣将,防守京城九门。同时火速调集山东备倭兵,前来勤王。为了提升明军士气,于谦第一道军令,以攻代守,命令明朝出城迎敌,背水一战,凡有后退者,后军斩前军,后将斩前将。我的天,于大人这是要拼命啊。这下军队里可炸了锅。本来大家都是决定随便打打,打不了南迁还能保存性命,这一下子,把这些人的侥幸心理都给搅没了,只能拼命了。拼命好歹也是个烈士,要是后退被斩了,可就是逃兵了。好家伙,这于大人,虽然是文官,可这打起仗来,却是一点都不含糊啊。顿时明士气大增。
于谦第二道军令,合理利用明军的火炮和火铳的有势,对蒙古铁骑进行火力压制。明军利用剩下的神机营兵力,对进入射程的蒙古军队,无差别火力攻击,使蒙古军队伤亡惨重。
于谦第三道军令,命令土木堡逃回的大将石亨,率领骑兵正面迎敌。在土木堡太监误军,败得太窝囊了,这个石亨早就憋了一肚子的火没地撒,带领着明朝铁骑有怨的抱怨,有仇的报仇。何况明军将士背后的就是他们自己的妻儿老小啊,为保护家园而战,岂有不拼命的道理,反观也先的蒙古军,是又各个部落临时拼凑的联军,只是为了利益为连在一起的,大部分部落只是想抢劫些金银细软就打道回府,谁想客死他乡啊,于是战力高低立判。
京城保卫战,旷日数月,也先军终因力不从心,撤军。而保护了大明江山的于谦却谢绝了皇帝的一切赏赐,只保留了一个虚衔。于谦一心为国为民,扶持郕王朱祁钰暂代皇帝,稳定人心。朱祁镇复辟后,奸臣徐有贞以不杀于谦,复辟无名为由,唆使朱祁镇杀掉了于谦,抄家,子女发配充军。就在锦衣卫抄于谦的家时,却无一所获,只在桌子上放着官服和官帽,也不禁心生叹惋。
于谦一生光明磊落,在朝可治国安邦,在军可决胜千里,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真可谓是民族英雄是也。于谦之功,名垂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