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的庙号为何会取名神?他执政时都有哪些作为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宋神宗的故事。
神,这个字在中国历史上是慎用的,毕竟在封建时期,人是信神的,皇帝是天子,顺应天意,下达天意,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两位皇帝的庙号含有了神,一是宋神宗,二是明神宗,相比宋神宗评取庙号的纯原创,明神宗这个庙号感觉就有点按图索骥了,那就是—明神宗,为什么这么说呢?宋神宗时支持王安石变法,引起税制改革,对以后的王朝税务法的制定都有影响,更重要的是,王安石是他一手支持起来的,而明神宗时期,也有张居正改革,但是历史上,明神宗其实不管事的,甚至二十年不上朝,那这万历中兴,变法改革,就主要是张居正主持,这就是我为什么说明朝文人按图索骥取庙号了。
今天就主要了解了解宋神宗,他到底做了什么,让宋朝的文人给他特立独行的取了“神”这个庙号呢?
不得不说宋神宗是站在北宋历史转折点上的关键人物,他所接手的是一个“贫穷”的帝国——政府很穷,百姓很富,政府财政赤字严重。面对这样的窘境,宋神宗必须有所动作,更何况,宋神宗是一个“汉武帝式”的人物,雄心壮志。也正是因为他不甘平庸,不甘落后,才会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变法,旗鼓张张的对外用兵。
上面说到,他接手的朝廷是贫穷的,百姓是富裕的,再加上宋朝前几位皇帝的官制问题,冗兵冗官严重,这些人都要有俸禄,从而财政赤字严重。但是皇帝要施展抱负,使用才能,不能没钱啊,钱从哪来?
宋神宗很郁闷,不能接受国库没钱的现实,他必须有所行动,但是,怎么行动才有效呢?
司马光给了个办法“很简单,省着点花”
宋神宗摇摇头,省着点花,不是不行,但是这样子,日子就要过得紧巴巴的,朕可不是只要日子能过下去就能满足的,朕要对外用兵,需要大笔大笔的军费!
令宋神宗高兴的是,想什么来什么,过了一段时间老天就把王安石和他的新政派到他面前了。
和司马光不同的是,王安石如何帮皇帝理财有着独特的见解,他深知,老百姓的钱不能动,那是皇帝这条船行万里的关键,那谁的钱能动?王安石注意到了一个所有人都知道的现实——国库里没钱,但是老百姓有钱啊。是的,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商业税超过农业税,可见北宋商业的发达水平。答案就呼之欲出了---商人。但是强加商税就会抑制商业发展,纯属杀鸡取卵,赚的是快钱,那怎么办?王安石敏锐的想到,市场经济这么发达,大量的财富在民间市场中流来流去,假如政府也参与商业活动,岂不是就可以让一部分财富流入国库吗?
宋朝商业富庶
于是,王安石很得意的对司马光说:民不家富而国用饶!政府是从商业活动中牟利,并没有增加老百姓的税收啊!
市易法也差不多,官员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强行的低价收购你的货物,再回去报假账。结果可想而知,最后商人们也穷了,政府富了,那些负责采买的官员更是发家致富了。
动机与效果的背离,条文与执行的偏差,使一系列变法措施从安民走向扰民。
这和最初想的完全不对头,最后只能宣告失败。变法把北宋王朝拖入“党争”的漩涡,朝廷空前分裂,一边是“熙宁新党”,但除了王安石,没有一个正直的人,可以说,宋神宗和王安石带着一群来路不明的人在办事。另一边是“保守旧党”,非但有司马光、苏轼这样的社会精英,还有韩琦、文彦博这批范仲淹改革旧臣。期间起了各种政治案件,如大名鼎鼎的“乌台诗案”苏轼流放。
新政党争产生的元佑党籍碑
那究竟是王安石变法错了,还是宋神宗富取于民错了?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变法的超前性与社会现实的落后性差距过大,变法没有适应的土壤
2、新法的“敛财”实质导致社会基础的丧失
变法的真正兴奋点是富国,而不是富民。王安石的“理财”,实际上主要是在分配领域内损下益上,夺商人、地主、农民之利归国家财政,做到的不过是利益的重新分配而已。
这使他几乎把整个社会作为“取财”的对象,因而在新法推行时,它损害了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利益,导致变法的社会基础丧失。
3、宋神宗变法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明知改革“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却在变法中操之过急。他只认定一个目标,却忽略了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必然会连带产生一系列问题。
在短短数年间将十几项改革全面铺开,恐怕当时的社会各阶级都不见得有这种精神和物质承受能力,于是变法反而陷入了欲速则不达的困境。
4、政策执行不力。
这就是前面说到的贪污问题了,上面为了富国急得团团转,下面持续吸着民脂民膏。
最后用同为“中兴皇帝”光绪的一首诗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