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旦明明更加接近皇位,李旦为什么会让位给李显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李显和李旦,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武则天篡唐建周是大唐历史中的一段插曲。大唐由高祖李渊开国,经太宗、高宗两朝,统治已深入人心。武则天虽启用酷吏,用高压政策压制住了反对的声音,但那只是暂时的。其实,上到文武百官,下至黎民百姓,思唐之心从未真正中止过。
武则天晚年逐渐明白人心思唐这一事实难以撼动,她从大处着眼,本着国泰民安的愿望,以大政治家的胸怀,做出了还政于唐这一顺应历史潮流的决定。这一决定避免了矛盾的升级,避免了分裂与战争,赢得了后世一致的赞誉。
做出决定后,就面临着立谁为太子的问题。武则天与高宗李治育有四子,长子李弘与次子李贤此时均已去世,只能在三子李显与幼子李旦之间做出选择,这可让武则天犯了难。因为李显与李旦在此之前都当过皇帝,都具备成为储君的资格。
李治驾崩后,李显登基。他上位之后势头很猛,急于培植自己的势力,独掌大权。这严重影响了武则天与首辅宰相裴炎的利益,只在位五十五天便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贬往均州、房州,过了十四年囚徒生活。
李显被废后,武则天立幼子李旦为帝,但他形同虚设,完全由武则天说了算。李旦当了六年傀儡皇帝后,识趣地将皇位让给母亲,自己被降为皇嗣,幽禁在宫中已有八年。
从李唐角度讲,李显占有优势,但武则天废除李显,另立李旦时的身份是大唐皇太后,李旦也曾是法定的大唐帝王。而且武则天的皇位来自于李旦,如今他的身份还是皇嗣,从武则天的角度来说立李旦为太子也不无道理。
武则天左右为难,大臣们也不知如何是好。竭力促成还政李唐的大臣狄仁杰在劝说武皇时,只说启用二子,并未偏向于谁;女皇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与宰相吉顼劝说时,也说“立庐陵王及皇嗣,以副生人之望”没敢指名道姓;就连契丹发兵的檄文中也将两位皇子并称“还我庐陵相王来!”。
武则天将庐陵王李显从房陵接回半年之后,都没有确定下来立谁为太子,可见这个问题的棘手。在关键时刻,李旦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史载:“皇嗣称疾不朝,固请让位于庐陵。”态度十分坚决。
于是,武则天立李显为太子,降皇嗣李旦为相王,解决了这一问题。那么,武则天的皇位来自李旦,天下哪有不偏爱小儿子的母亲!而且李旦常年在母亲身边,可谓近水楼台,他为何放弃这次机会,让位于三哥李显呢?
李旦一直母亲身边不假,但处在政治中心,他也经历了无数险情,使他心有余悸。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无时无刻不在盯着太子位置,他们视李旦为眼中钉,肉中刺。几次阴谋暗害李旦,诬告他造反,并联络酷吏想置他于死地。
李旦的妃子刘氏、窦氏被诬陷使用厌胜之术诅咒女皇,被武则天处死,李旦强压内心的悲痛,装作若无其事。处在风口浪尖上的日子着实难熬。
况且,当时武皇虽已七十多岁高龄,但身体依旧健朗。未来的局势怎样发展,将遭受怎样的苦难,都不可预料。所以,李旦主动放弃了这一机会。
这与他的性格也颇为相似。纵观李旦的一生,他经历的重要时刻,都选择了相让,第一次将皇位让给母亲,第二次将太子让给三哥,第三次将皇位让给了儿子。然而,他却得到了善终。这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他的庙号为睿宗,这个“睿”字,他当之无愧。
李唐王朝对老子李耳极为尊崇,追其为祖先。李旦的父亲李治尤善道家思想,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李旦从小聪明好学,耳濡目染,深得道家思想的精髓。
老子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就像水一样,看似柔弱谦卑,实则最为坚强。李旦让出了万人垂涎的皇位,也让出了纷繁复杂的危局,李显上位以后的日子并不好过。
在外人,甚至母亲的眼中,李旦都是一个性格淡泊,沉溺于琴棋书画的公子哥,但表象的背后却体现出他的大智慧。
浅见寡识,以就正于大方。
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