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给和珅的保命诏书,上面到底写了什么?
“对经商前时,怀才误此身。余生料无几,空负九重恩。”——和珅
中华上下五千年,一路上走过多少皇帝,一路上又伴了多少官吏,其中清贪二官是这场游戏之中的对立面。《铁齿铜牙纪晓岚》便讲述了关于乾隆帝/纪晓岚以及和珅之间的小故事。机关算尽,和珅在乾隆年间风头无几。
这样一只大老虎,难道没有人替天行道吗?有的,嘉庆帝继乾隆上位,三年之后便赐死和珅,千钧一发之际,和珅却不慌不忙,从家中拿出乾隆生前所写的三字保命证书。这是怎么一回事?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家道中落,华丽转身
和珅原名为善保,与甄嬛一样,是一名真正的钮钴禄氏,他的家庭背景是满清正黄旗,看到这里,我们不禁怀疑世人常说的“和珅无依无靠,是普通人的逆袭”,这是赤裸裸的造谣。为何?
和珅先祖和清代的开国大将军私毅公额亦同居于一地,而他所居住的英额峪正和努尔哈赤紧挨着。近水楼台先得月,和珅的先祖跟随着努尔哈赤的脚步一同举兵,和满清军队一起歼灭了大明王朝,因此其社会地位获得了极大的提升。
就算荫蔽到和珅父亲常保,也是一个二品大员,可以这么说,和珅的先人们都是打天下的好手,正因为如此,和珅“祖上也是阔过的”。可惜好景不长,父亲常保和母亲双双病逝,和珅的生活一下跌入了冰点。
幸而亲戚刘泉仗义救命,使得和珅不至于颠沛流离,另一方面,多年的艰苦生活让他懂得了金钱的重要性,更让他明白了社会的险恶,权势的种子在和珅的心中悄悄发芽。
年仅18岁的和珅攀上了高枝,两年后他竟然因为祖父的地位而世袭了三等轻车都尉一职,基于此,和珅多了接触乾隆的机会。有一次,和珅随乾隆一同出宫,在路上,乾隆阅览到边报中奏有“有奏要犯脱逃者”,便怒斥了一声:“虎兕出于柙”。
一时间,左右侍卫皆不理解,而和珅却不慌不忙地解释说,皇上是在责怪看守的人。这一下引起了乾隆的兴趣,乾隆便开始与和珅谈论起来,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自此次同行开始,和珅便开始了下套的行动。
二、和谐的君臣游戏
纵览中国古代所有的伴君之臣,诸如萧何,管仲,房玄龄,秦琼之辈,要么是文治过人。懂得全国行政或财务的运行程序,要么是武功盖世,有用兵如神的军事才能,然而,和珅偏偏都不和这二者沾边。
没有一技之长,皇帝再怎么与臣相见恨晚,总会有腻烦的一天,那么平平无奇的和珅是怎么做到几十年如一日地讨得乾隆欢心的呢?那就是和珅的驭君之道。
和珅早年接触社会,早已习得察言观色的本领,这为他大开方便之门。在乾隆皇帝八十大寿之时,乾隆帝认为七千余万两白银的国库总量已是丰盈,于是便计划废除武将的“名粮”而设置养廉银,并每年增补三百万两白银的费用。
当乾隆将这一想法透露给大臣们时,所有人第一反应都是不可行,而此时的和珅并没有思考该计划的可行性,而是在思索怎么附和乾隆帝的呼吁,于是当乾隆提问到和珅时,和珅毫不犹豫地支持乾隆帝,这使得晚年骄傲自满的乾隆心满意足。
由此可见,和珅极其擅长阿谀奉承,懂得什么时候该顺迎,什么时候该反咬一口。借着乾隆帝的喜爱,和珅的贪欲一发不可收拾,甚至连赈灾之财也毫不放过。为了抽取赈灾费用,和珅在大米中掺杂了沙土,大大增加了大米的重量,从中扣下了大量的大米。
和珅知道,灾民最强烈的念头是活着,将死之人是不会在乎自己的米饭是否美味,只要有一口吃的,灾民都会无限地感恩戴德,因此也就没有必要在意是否偷工减料。
这一切被乾隆看在眼里,可他却一直没有拆穿,反而还大赞和珅的聪明才智。和珅估计不会想到,自己聪明反被聪明误。
三、保命诏书有诈
乾隆驾崩后,皇太子很快便登基当上了皇帝,他就是嘉庆帝。由于乾隆晚年过于挥霍,此时的国库已经变得捉襟见肘,乾隆似乎将一个空壳交付给了嘉庆,嘉庆帝自然不是滋味。中央政府财政出现问题,国家机器运行就会出现故障。
正当嘉庆帝一筹莫展时,和珅这个老臣进入了他的视线。事实上,朝中上下早就对和珅产生了极大的不满,嘉庆帝此前也并不是没有听说过和珅贪污一事,只不过此前碍于乾隆的面子,一直没有机会处理和珅,如今嘉庆已经是大清天子了,和珅不可留。
然而,和珅作为老臣,将一辈子都奉献给了大清的建设事业,嘉庆帝自然不能枉然杀他。通过搜集犯罪证据,嘉庆帝为和珅量身定制了二十条罪名。当官府之人抵达和珅家中时,他却不紧不慢,转身走进房里拿出了一封诏书,那是乾隆生前留给他的。
当和珅得意洋洋地打开诏书时,他却被里面的内容吓坏了。诏书之中没有多余的内容,唯有“留全尸”三字。原以为是保命锦囊,到头来却是一场空。
乾隆帝这一步棋着实让和珅始料不及。
小结:
通过乾隆帝留谕旨一事可以看出,乾隆并非青红皂白皆不分之人,和珅之所以能活到乾隆驾崩,凭的绝不仅仅是一时的拍须遛马,更多的是因为乾隆帝想留着他。
纵观乾隆帝和和珅一生的君臣经历,不难看出二者是各有想法,即和珅想活命贪财,而乾隆是想留和珅以馈赠嘉庆一个行走的钱袋子,由此看来,和珅家中的金银财宝无异于大清存了几十年的定期存款,至于什么时候取款,一切都取决于嘉庆。
和珅人算不如天算,还以为贪官到最后真有好报。不论是清代还是现在,贪官污吏都是国家的潜在威胁,就像一条蚕食国家基础的蛀虫,此等社会渣滓最终都会被人民所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