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蒙恬和蒙毅两兄弟,为什么会被诛杀呢?

  秦始皇第五次巡狩天下,崩逝于沙丘,而赵高伙同李斯篡改遗诏,并假传皇帝诏书命驻守北疆的大将军蒙恬与公子扶苏自尽,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蒙恬

  听到扶苏自杀身亡的消息,秦二世胡亥准备释放蒙恬,但赵高害怕蒙氏(蒙家三代四上卿)再次显贵当权执政,昼夜不停地向秦二世胡亥说蒙氏兄弟的罪过。同年,蒙恬与蒙毅两兄弟被诛杀,秦帝国失去最后一位可称“国之柱石”的当世名将(此时扫灭六国的王翦、王贲父子已亡),更可怕的是蒙恬一手打造的三十万帝国虎狼交给“虎父犬子”的王离(巨鹿之战大败于项羽)。蒙恬之死,拉开秦帝国灭亡的序幕,可谓“良将身亡秦亦亡”。“一代名将”蒙恬,战功赫赫,壮年冤杀,但其赫赫功绩名传千古,荣获三大称号。

  《史记·蒙恬列传》中记载:“始皇二十三年,蒙武为秦裨将军,与王翦攻楚,大破之,杀项燕。二十四年,蒙武攻楚,虏楚王。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公元前221年,蒙恬才因为出自将门世家当上了秦国的将军,随王贲灭齐后被拜为号称“咸阳一把手”的内史: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设置的内史为一个行政区,掌管京师咸阳及京畿40余县,辖地约为今关中平原和商洛地区。(《大秦赋》中蒙恬于公元前225年就担任李信副将,以及后面的随王翦灭楚,应该是剧情改编。)

  公元前229年,秦国在灭赵战役中使用“反间计”一举除去“赵国长城”李牧,而北方的匈奴乘此天赐良机占领了原属赵国的河套地区,时刻威胁着咸阳的安全。始皇帝在经过六年的养精蓄锐后,于公元前215年对匈奴宣战,而此次统兵主将就是蒙恬。

  蒙恬率领三十万精锐秦军,一次次大破匈奴骑兵,很快将匈奴赶到黄河以北,成功夺回了黄河“几字弯”以南的土地,此后乘胜追击,渡过黄河收复了河套平原。奉始皇嬴政诏命,在河套建立郡县,发展经济,为长期抵御匈奴侵扰做准备。此后“十五年”风霜雨雪,蒙恬多次率兵大败匈奴,威震匈奴各部落,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

  蒙恬改进毛笔制作方法,获封“笔祖”。

  众所周知,“笔墨纸砚”乃文房四宝,“四宝之首”的毛笔是中华五千年文化中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一个元素,而名将蒙恬与毛笔之间密切而神秘的特殊关系却少有人知。

  大概是公元前223年前后,蒙恬在驻军中山地区(今河北定州一带)时,偶然发现了更好的制作毛笔的方法,为毛笔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具体改进毛笔的方法,古代典籍中未有记载)。各地有不同关于蒙恬造笔的优美传说——定州人民说蒙恬用兔毫造出了中国第一支毛笔,湖州百姓说蒙恬曾与他的夫人在湖州善琏用羊毫制笔,当地人将蒙恬称为“笔祖”,把穿村而过的小河命名为“蒙溪”。

  崔豹在《古今注》中说:“自蒙恬始造,即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非兔毫竹管也。”(从中可见蒙氏毛笔的材料,笔毛内为鹿毛,外为羊毛)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朝毛笔和现在的毛笔几无二致,应该就是蒙恬改进制笔方法后的新产品。

  蒙恬改造秦筝,获封“筝神”。

  《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在听到《韶》后,痴迷到三个月连肉是啥味都尝不出。音乐在中国古代非常重要,上至国家大事下到宴请宾客都会有音乐之声。

  而琴瑟筝筑这些乐器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形状和弦的数量。琴乃长匣形,弦数有多种,有五弦、七弦等,“建康七子”嵇康诗中有“手挥五弦,目送归鸿”;瑟与琴同形,但是乃五十弦,唐代“小李杜”李商隐《锦瑟》的首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高渐离击筑为荆轲送行

  筑是筒形,有十三弦,是用竹打击出声而非以手弹拨,战国末期大乐师高渐离,在易水河畔为好友荆轲送行,击筑高和“风萧萧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筝出自秦国,原为筒形,最早为五弦,蒙恬将其改为长匣形(形状和琴瑟相同),将弦的数量增至十二弦,为秦筝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故被称为“筝神”。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李斯

  “一代名将”蒙恬,生不逢时,战功赫赫却没有获得“战神”,闲来无事的改造毛笔和秦筝却获得千古流芳的殊荣,可谓“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