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的三个帮手,结局分别怎么样了?
建文帝朱允炆的三个帮手,结局分别怎么样了?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皇帝其实也不例外,无论是明君也罢,昏君也好,身边多少都会有几个亲信之人。
明朝的建文帝朱允炆也不例外,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孙子,因为他爹朱标去世得早,所以他就成了明朝的第二任皇帝,后来因为没搞定自己的叔叔朱棣,所以人还没死,皇位就没了。
而在朱允炆执政期间,也曾有三个人团结在以他为核心的大明统治周围,不过让人好奇的是,这三个人都不是大明建国的功臣宿将,那么朱允炆为什么会重用他们呢?
方孝孺
方孝孺是朱允炆的“铿锵三人组”中最久负盛名的一位,因为他曾被朱棣的黑衣宰相姚广孝,称作“读书种子”,此外他因为不愿意屈服于朱棣,而成了我国唯二被灭“十族”的人。
不过方孝孺也是三人中,唯一一位没有通过正规渠道(科举)的人。不过人家方孝孺是不是学习不好。据《明史》等书记载,方孝孺非常早慧,而且读书非常刻苦,小小年纪,每天的读书量就超过了一寸(正常人的大拇指宽度),当时人称“小韩愈”。
他也不是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而是因为身份的原因不方便参加科举。方孝孺的父亲曾是朱元璋治下的济宁知府(相当于市委市政府的当家人),如果方孝孺的父亲没因“空印案”而被处死,方孝孺虽不敢说能连中三元,但是考个进士应该还是没难度的。
所以虽然方孝孺不方便参加科举,但他的才华还是被广为认可,以至于有人甚至把他推荐给了朱元璋,而朱元璋见到小方同学以后,也通过面试认可了小方(朱元璋曾对朱允炆说,小方不错,可以一直用到老),不过朱元璋没舍得自己用,而是把他留给了自己的孙子朱允炆。
因为皇爷爷的认可,加上方孝孺却是有实力,所以朱允炆在登基之后,就把他当成了自己的诸葛亮(国家大政事辄咨之)
齐泰
齐泰勉强算是“铿锵三人组”中的老臣,因为他在朱元璋身边当官的时间,是三人中最长的。
因为朱棣登基之后,对于之前的历史记录多有篡改,所以有关齐泰这个朱允炆的嫡系,我们对他的早期经历了解不多,甚至连他的出生年龄我们目前都不知道。
而据现有资料记载,齐泰是通过正常渠道当得官,他早期并没有表现出太过人的能力,是皇宫中的一道闪电才让他崭露头角。当年朱元璋因为皇宫被雷电击中,于是就想搞点小封建迷信。
在选拔陪他一起参加活动的人中,他给出的要求是“九年无过”,齐泰因为官做得四平八稳,所以有幸被选上。当然跟随朱元璋一起参加活动,并不足以让齐泰真正崛起,每一个人成功者的身上,一定有你能看见,或者看不见的能力。
而齐泰的能力,就是博闻广记。据《明史》等书记载,朱元璋曾在“重新认识”他之后,问过他有关边防将领的事,结果只有朱元璋没问出来的,没有人家齐泰答不上来的,朱元璋一看齐泰是个有心人,所以对他就更加另眼相看。
如果光是朱元璋的重视,齐泰可能会在未来成为朱允炆的人,但不会那么的重要,他之所以能在后来被朱允炆重用,主要是因为两件事。
第一,齐泰虽然是科举入仕,但是他在朱元璋去世前的官职,却是兵部尚书,喜欢历史的朋友都知道,这个官职虽然在平时不太起眼,可要是牵扯到国家有变,那么这个官职可就是绝对的“中流砥柱”乐,而朱允炆很想削藩。
第二,史书中虽然没有细写,齐泰在朱允炆登基之前和他朱允炆有多么深的羁绊,却记载了这么一句话话:
皇太孙素重泰。
也就是说,朱允炆在登基之前,不光知道齐泰这个人,还对他他很有“好感”,那么好感是从哪来的呢?史书没说,但应该是朱元璋默许的,要不然你一个储君,过早地和大臣,而且是兵部的大臣有牵连,那是非常要命的。
黄子澄
如果单纯地看纸面关系,黄子澄是三人中和朱允炆关系最好的一位。因为黄子澄虽然也是通过考试当的官,但是他从一开始就和朱允炆的人生绑定了,因为黄子澄入仕之后,就成了朱允炆的“伴读”。
而据古代的官场惯例来看,你既然当了东宫伴读,那你黄子澄就必须是他朱允炆的人,你自己愿意都不行,除非朱允炆死。
不过你别看黄子澄最初只是朱允炆的伴读,却凭借一手高超的忽悠神功,成功的让朱允炆心甘情愿的称呼他为“先生”。那么他是如何忽悠的呢?
朱允炆登基之前曾问黄子澄,削藩这事咱们以后应该怎么办。黄子澄是张口就来:
你根本不用担心那些藩王,他们手里有多少兵,您以后手里有多少兵,他们怎么可能是咱们的对手,汉朝的时候,也有藩王不老实,不过最终谁能打的皇帝,你且把心放肚子里吧。
谁不愿意听宽心话,更何况朱允炆这个还没经过社会毒打的孩子,他竟然天真的信以为真了。
你也不想想,他一个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文人,光在这算纸面实力,真实的打仗如果能像他这么算,朱元璋一个放牛娃,凭什么能再乱世崛起,凭什么能打的过经济比其他强的张士诚,军事不比他弱的陈友谅,还有纸面实力他根本不可能战胜的元军。
但是你没办法,人在关键的时候,总是信赖自己人,而且也更愿意听好听的,黄子澄这个自己的“嫡系”,又那么会说,朱允炆这个小年轻怎么可能会不重用他,以至于当朱允炆真的登基之后,齐泰这个兵部尚书建议“擒贼先擒王”,先削弱朱棣。
而黄子澄这个赵括(有点侮辱赵括了),竟然大言不惭地说,要先削弱其他藩王,他就想不到,你这样做,一是给了朱棣喘息之机,二是把藩王们推向了朱棣,另外还给了朱棣“靖难”得借口!
从这三个被朱允炆重用的人的履历,我们就能看出朱允炆的水平和眼界,他败得真是一点都不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