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父亲节吗,古人如何给父亲过节?
古代有父亲节吗,古人如何给父亲过节?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1、古代的父亲节
父亲的生日
古人喜欢将父亲的生日作为“父亲节”,一般要举行家宴,还有“声乐”助兴。儿女们要亲自为父亲制作生日汤饼,又名“水引”,就是现在流传下来的寿面。《红楼梦》里写贾敬的生日宴饮时,儿子贾珍“先将上等可吃的东西,稀奇些的果品,装了十六大捧盒”,还找来戏班举行大型娱乐活动,极尽奢华。
父母的“天伦日”
父母的结婚纪念日,在如今很流行,儿女们也很看重。在古代,这个节日叫做“天伦日”。父亲作为一家之主,具有绝对的权威。每逢这个节日,成年的子女要举行家庭礼仪,行“九拜”大礼,祝福父亲得享天伦之乐,感谢父亲赐予的血脉之恩。南宋陆游曾撰文叙述,在每年他与妻子的大婚纪念日时,其长子陆子虞都要将其他的兄弟姊妹们召集起来,一起向父亲跪拜稽首。陆游那首著名的绝笔诗《示儿》就是在他有生之年的最后一个“天伦日”里写的。
父亲的“科甲日”
还有一个重要的日子,就是父亲的“金榜题名日”,读书人称为“科甲日”,即考取功名的那一天。读书人会一生铭记这个日子,而他们的儿女更不会忘记。每当这一天到来,孩子们都要为父亲举行庆祝活动。北宋苏轼被贬岭南任职时,他的大儿子苏迈就曾从京城千里迢迢赶到那里,为父亲庆祝“科甲日”。
八月八日
追溯到1945年8月8日,上海各界文化名流联名请上海市政府转呈南京中央政府,定与“爸爸”谐音的八月八日为父亲节,市民们积极响应,热烈举行庆祝活动。其实这个规定比较符合我国文化,因为加入了汉字的谐音,并且八月八日的两个“八”重叠在一起经过变形就是“父”字,只可惜并未延续到现在。
如今的“父亲节”,除了热闹,收到一句“父亲节快乐”的祝福语之外,还能收到什么?除了商家为捞银子,把父爱亲情尽情炒作一番之外,父亲节还给父亲们带来了什么?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话题。
2、古人的父亲节:设立天伦日科甲日
古代人过父亲节有着很深厚的文化背景,由于中国社会长期被儒家思想所影响,儒家文化又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框架下严格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所以中国古代的平民百姓就非常的重视“父权”。也非常的重视孝顺长辈。在我国古代的著名儒家著作《论语》中,孔子就对自己的学生讲过:做人要看重实际的品德,孝敬父母要尽心尽力,对国家和君主也做出有益的贡献。
总而言之,我们从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就能看得出来:古代人每时每刻都在提倡“孝顺父辈”,为了让孝顺父母在实打实的日常生活中进行,古人会选择一些特别的日子给父辈过“父亲节”。这样的父亲节更有浓浓的亲情味道。
首先,古代人会选择父亲的生日来来过“父亲节”。在我国古代的名著《红楼梦》中就有这样的故事:贾府长辈贾敬要过生日了,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日子。贾敬的生日还没有来,贾府上上下下就开始准备了。尽管当时的贾敬没有出席宴会,但贾府里请来了非常著名的戏班子为贾敬唱戏,贾敬的孙子还带着很多礼品来到道观,以显示自己对祖辈的孝顺之心。
除了父亲的生日,父母结婚成亲的日子“天伦日”也是古代人心中的“父亲节”。在“天伦日”这一天,儿女们要以实际行动为父亲尽孝。其在形式上主要表现为儿女对父亲的九拜大礼。在古代文化中,“九”是个非常神圣的数字,皇上在古代被称为“九五之尊”,而子女对父亲在“天伦日”这一天做九拜,这就充分地说明一点:古代的“孝文化”对当时年轻人的影响真的是非常的深入,古代人将父权也抬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在古人看来,父亲就是家里的“皇上”。
除了父亲的生日、天伦日,到了儿女过生日那天,儿女们也要来拜见父母,以显示自己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
另外,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日子是古代人心中的“父亲节”,这个父亲参加科考金榜题名的纪念日——科甲日。这个日子值得所有的读书人一辈子铭记,而读书人的子女自然也不会忘记。到了每年的科甲日,朝廷官员的子女就会以各种方式庆祝父亲在“历史上的今天”金榜题名,比如,苏轼被朝廷贬官到广东之后,其长子就来到广东岭南地区为父亲庆祝“科甲日”。
从父亲生日、天伦日再到科甲日,古代的“父亲节”拥有着很浓重的亲情味道。这样的节日尽管在今天看不到影子,但我们依然能够从古人的身上看到他们对“孝文化”的高度重视。
3、古人如何给父亲过节
以儒家文化为本、注重孝道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为父亲过节的传统,只不过并不是在特定的某一个日子。
在古代的伦理关系里,“父权”是极重要的,代表着权威。著名的“齐景公问政于孔子”中,孔子说了句千古名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便显示出了古代“君权父权”至上的道理。
通过孝道把父子的关系推及到君臣,“事父以孝,事君以忠”这便是中国古代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
《论语》中,孔子的学生子夏曾说过:“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看重实际的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侍奉父母要尽心尽力,为君主做事要奉献自身。
所以古代时时刻刻提倡“孝”的礼仪,反而不会画蛇添足地特定某日为“父亲节”,更多的是以父亲为主的节日。
在《红楼梦》第十回里便描述过这一场景:贾珍的父亲贾敬要过生日了,像贾家这种豪门望族,父亲过寿是件大事,晚辈在很久之前便要开始张罗。
虽然贾敬在道观里修行,并未出席,但府中依然请来戏班大摆排场,极尽奢华。而且孙子贾蓉带领下人,捧着六大礼盒的珍贵寿礼送去道观。这些礼数,透露出古代伦理细节上的讲究。
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由古至今,即使在现代,这句话也可作为子女孝顺的根本。
父母的生日不可不知,一方面以父母能有如此高寿、自己长大了而高兴;另一方面则因为他们年事已高,需要人照顾而忧惧。
做子女的每年生日到来,要先拜父母,这叫做“不忘本”,在父亲的安排下拜祖、拜庙、拜师等,然后才能庆祝自己的生日。所谓“百善孝为先”,子女生日也要以父母为先,这才是尽孝的本质。
“科甲日”是他们功名事业的起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文人会一生铭记这个日子,而他们的子女们更不会忘记。每当这一天到来,都要为父亲举行祝福活动。历史记载,苏轼被贬岭南任职时,他的大儿子苏迈就曾从京城千里迢迢赶到那里,为父亲庆祝“科甲日”。
而到了近代民国时期1945年8月,历时八年之久的抗日战争接近尾声,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无数将士为国捐躯、悲壮就义。
当时,上海的一些社会名流发起倡议,建议将每年的8月8日定为“父亲节”,借此纪念和颂扬在战争中为国牺牲的烈士们。
后来民国政府便将8月8日正式定为中国的父亲节了。发起者之所以定8月8日为父亲节,是因为与“爸爸”谐音,且“八八”两字连缀起来像是中文的“父”字。直到今天,中国台湾的父亲节日期仍然是每年的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