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嘉庆皇帝亲耕时遇尴尬,大发雷霆处分四名官员

  在古代中国,农业是绝对的支柱产业,臣民的温饱依赖于此,国家的生死存亡也依赖于此。皇帝们深深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对农业高度重视也在情理之中。

  作为九五至尊的皇帝,一方面祭祀农神,祈祷风调雨顺,另一方面,还要耕种一块属于自己的责任田,即籍田(亦称“藉田”),借此劝民农桑,也顺便体会一下农民的甘苦。与之对应,皇后也要养蚕织布。

  东晋干宝曾在《周官礼注》曰:“古之王者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必私置藉田,盖其义有三焉:一曰以奉宗庙亲致其孝也,二曰以训于百姓在勤,勤则不匮也,三曰闻之子孙躬知稼穑之艰难无逸也。”由此观之,皇帝亲耕蕴含着治国安邦、修身齐家的大道理。

  据记载,早在3000年前,周武王每年农忙时节,都会到田里参加劳动。从此之后,形成定规,历代大多数皇帝也郑重其事地举行“亲耕”仪式。当然,皇帝的劳动是象征性的,不会真的甩开膀子大干一番,籍田的耕种与收获要由下人们完成。

  每年开春,皇帝在国都近郊的籍田里执耒(或执犁)三推三返(在田垄里耕地三个来回),礼成后命天下州县及时春耕。各朝各代稍有品行、关心民间疾苦的皇帝,都会执行这个庄严的仪式,而且态度认真,为此还闹出不少趣事。

  宋代王辟之所著《渑水燕谈录》记载,1033年的农历二月十一日,宋仁宗行籍田礼。准备妥当后,仁宗扶着犁走了三个来回,礼仪官宣布礼成。谁知,仁宗来了兴致,说:“朕既躬耕,不必泥古,愿终亩以劝天下。”礼仪官再三求他停下,他最终还是耕了十二畦。

  明清两代是古代重农祭农的顶峰,亲耕的程序特别繁琐。前二日,皇帝即开始斋戒,文官四品以上、武官三品以上皆在家斋戒。前一日,皇帝在紫禁城检查谷种及农具。亲耕当天,皇帝先祭拜先农,而后穿龙袍下田耕种。

  那时,皇帝的籍田就在先农坛旁边,正好一亩三分,后代将此演绎成“一亩三分地”的俗语,以表示个人的势力范围。

  在清代,康熙皇帝把亲耕作为祖制固定下来,后来的继位者也能加以维持。

  1815年的农历三月,嘉庆皇帝到先农坛亲耕时,遭遇了一个大写的尴尬。当皇帝扶犁前行的时候,耕牛竟然不驯服,换了一头仍然如此。上套的耕牛左冲右突,根本不愿意干活,一副要罢工的架势。

  陪同亲耕的有十二位王公和大臣,其他太监、小官吏等更多。众目睽睽之下,说一不二的皇帝无法驾驭耕牛,面子上实在有点过不去,心里难免郁积一腔羞愤。最后,在十几个御前侍卫的控制下,皇帝才勉强完成了仪式。

  “交部议处”是将犯有一般过失的官员交吏部拟定处罚办法,而“交部严加议处”,则针对的是犯有严重过失的官员。

  费锡章、刘镮之二人后来并没有受到什么处罚,稳坐各自的官位,真正倒霉的是沈守恒和张洽。

  半年后,直隶总督那彦成保奏沈、张捐复官职(如同花钱买官),嘉庆帝不知根由,加以批准。几天之后,他发现沈、张是曾让自己在籍田丢人的家伙,又立即收回成命,不准捐复。不仅如此,皇帝还斥责那彦成“朦混具奏”,并将他“交部加等议处”。

  可见,耕牛事件给嘉庆帝留下了深深的心理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