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唐朝时期的公主为什么难嫁,望族为什么都反以为耻

  对唐朝公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据说唐朝的公主最难嫁,大部分都沦为大龄剩女了。

  不过这是夸张的说法,但难嫁倒是真的,原因跟当时的门第观念太严重有关。

  五姓七望的历史渊源

  北魏时期开始形成“五姓七望”之说,代表当时社会上最高的望族,大致在唐初定型。他们的排名分别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但事实的真相却是这个排名是唐太宗李世民利用政治手段强行改过的。实际排名却是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之所以是这个排名,还得说一说他们的历史渊源。

  东汉末年门阀政治就已经很严重了,整个社会全部被门阀世家把持着。三国时期重新洗牌了一次,但到了魏晋时期又逐渐定型,特别是王、谢、司马三大姓对政治影响最大。东晋灭亡的时候把持政治的门阀世家重新洗牌了一次,进入南北朝政治界又开始兴起一批新的门阀世家,而且是抱团的形式,比如关陇集团。

  但是占据文化界的最高端的望族却是雷打不动,比如崔氏、卢氏最为明显,紧接着的是郑氏,至于王氏虽然几度浮沉,但也紧随其后基本没有掉队。

  五姓七望的鄙视链

  值得一提的是,这四大姓大致位于山东地区(崤山以东,包括今天的山西一部分、山东、河北、河南大部分地区),我们称之为“山东四姓”,他们是儒学影响力最大的地区,在文化界抱团现象更为紧密。

  所以唐朝的“五姓七望”其实分为两拨,一拨是占据政治界话语权的李氏,一拨是占据文化界话语权的崔氏、卢氏、郑氏、王氏。在民间看来,政治认可远不如文化认可有影响力,所以民间仍然以崔氏、卢氏、郑氏、王氏四姓为最高望族。例如诗圣杜甫,其实跟李氏是有亲戚关系的,但从来不提这事,却总是跟外人说自己是崔氏之甥;唐文宗选儿媳妇太子妃,想要宰相郑覃的孙女,但郑覃偏要把孙女嫁给一个崔姓九品芝麻官,让唐文宗无语得要死,可见李氏一直处在四姓的鄙视链之下啊。

  当然了“山东四姓”会鄙视李氏也跟他们的儒学伦理传统有关,李唐王朝有李世民娶嫂、高阳公主与辩机和尚私通、武则天与太平公主跟几个面首有说不清楚的关系、李隆基强娶儿媳,还有安乐公主、郜国公主、襄阳公主各种淫乱丑闻,再加上李氏有胡人血统,更是重视伦理的“山东四姓”所不能容忍的,鄙视自然不在话下。

  所以问题就来了,唐朝门第观念严重,嫁公主特别讲求门当户对,他们认为的最“门当户对”的崔氏、卢氏、郑氏、王氏在联姻问题上抱团严重,将李氏放在鄙视链之下,这“山东四姓”娶媳妇不优先考虑李氏,也就导致了李氏的公主很多时候只能从其他非望族的士族甚至寒门庶族中选;但社会又以跟“山东四姓”攀上亲戚为荣,李氏公主也不是最优先选项,反而跟李氏公主竞争起“山东四姓”起来,这又加剧了公主们可选的门第少了非常多,也就难嫁许多。

  李氏的解决办法

  所以掌握政治界的李氏,在唐初是绞尽脑汁想办法跟这四姓联姻。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唐高宗李治第一任皇后就是出自太原王氏。但多多少少都比较有难度,然后再加上唐初需要跟功臣联姻巩固政权,导致公主不够分。一直到中唐后期与晚唐,公主够分了,才跟这“山东四姓”的联姻稍微多一点点。

  不过呢,在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这里,他们意识到这些门阀世家对政治的影响太大了,所以便开始了打压之路。唐高宗曾企图用禁止通婚的方式阻止“五姓七望”的影响力(废除王皇后也算一个举措),但效果总是不理想。而且“山东四姓”之间通婚的少了,使得寒门庶族机会增多,结果民间更是趋之若鹜,反而增加了他们的影响力。所以啊李氏公主要“攀”上“山东四姓”还是挺不容易的。

  虽然李治、武则天夫妇结束了门阀政治的历史,但他们带来的门第观念还是影响着整个唐朝,甚至影响着公主的出嫁,直到唐朝灭亡进入五代十国乱世门第观念才开始出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