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二次克里木战役的起因是什么?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简介

  苏军参战兵力为乌克兰第4方面军和独立滨海集团军(4月18日起编入乌克兰第4方面军),共47万人、火炮和迫击炮5982门、坦克和自行火炮559辆、支援作战的飞机1250架,黑海舰队和亚速海区舰队分别从海上进行支援。当面之敌为德军第17集团军(司令为E。埃内克上将),其编成内有5个德国师、7个罗马尼亚师,共19.5万人、火炮和迫击炮约360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215辆,由驻克里木的148架飞机和从罗马尼亚机场起飞的航空兵进行支援。苏军在兵力兵器上占有相当优势,但德军在克里木北部和刻赤半岛筑有坚固工事,构成了由2~4道防御地带组成的纵深防御。

  乌克兰第4方面军于4月8日发起进攻,11日攻占铁路枢纽占科伊。德军主力被迫向南撤退。独立滨海集团军于10日夜转入进攻,次日晨攻占刻赤。德军随即向西收缩。12日,苏军开始在整个克里木追击退却之敌,13日解放辛菲罗波尔和叶夫帕托里亚,15~16日前出到塞瓦斯托波尔附近。苏军在充分准备后,于5月5日以部分兵力首先从塞瓦斯托波尔北面发起攻击,主力则于7日从东面和东南面实施主要突击,9日解放塞瓦斯托波尔。德军残部向赫尔松涅斯角溃逃,苏军随即展开迅猛追击,至12日解放整个克里木半岛。

  企图

  苏军的战役企图:以乌克兰第4方面军(司令为托尔布欣大将)由锡瓦什湖和彼列科普地域向南突击,以独立滨海集团军(司令为叶廖缅科大将)从刻赤登陆场向西突击,共同指向辛菲罗波尔、塞瓦斯托波尔总方向,围歼德军集团于克里木。

  德军的防御企图:守住克里木半岛,对土耳其施加压力,并把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控制在纳粹侵略集团之内,并掩护德军在巴尔干的战略侧翼和沿黑海海峡通向黑海西岸的德军重要海上交通线。

  背景

  克里木是从苏联南方的乌克兰加盟共和国境内向黑海突出的大型半岛,建有塞瓦斯托波尔港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1942年7月4日,克里木半岛沦入德军之手。

  1944年春夏之交,苏军在取得梅利托波尔战役(1943年秋季)和刻赤-埃利季根登陆战役(1943年秋冬之交)的胜利之后,突破了彼列科普地峡的土耳其壁垒工事,夺取了锡瓦什湖南岸和刻赤半岛的登陆场。在这种有利条件下,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在粉碎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东部地区的德军之后,开始实施夺回克里木半岛的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