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到底有多厉害呢,为什么能在曹操手下谋士排名第一呢
还不知道:曹操手下谋士为什么以郭嘉为首呢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曾经涌现出无数的英雄豪杰,最后天下最优秀的人才都分别归属于魏蜀吴三方诸侯。所有的诸侯建国,虽然最终需要的是武将带领士兵们前线打打杀杀,但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谋士们的谋划,来决定进退、谋略,从而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获得更有利的条件。
在这个过程中,各国都有自己的第一谋士,蜀国刘备手下最靠谱的智者毫无疑问当属诸葛亮,诸葛亮从刘备割据之前开始追随,用《隆中对》为刘备的事业勾勒了伟大前程,后期治理国家、进行北伐,称第一当仁不让;而孙权的吴国无疑当属于鲁肃,赤壁之战前正是鲁肃力排众议,主张召回周瑜实施抵抗,随后主持东吴军国大事的人,也正是鲁肃,可惜鲁肃英年早逝,导致他在东吴的历史地位不及陆逊,不过对于孙权来说,刚刚即位时,正是鲁肃的《榻上策》(又称《吴中对》)给孙权点明了未来的发展前景。
虽然郭嘉远远算不上魏国贡献最大的谋臣,可是他在曹操心中的地位却是第一位的。其中最著名的事件当属赤壁之战后,大败而回的曹操在巴丘遇到瘟疫,只得烧掉船只,狼狈不堪。此时的曹操感慨:
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为什么曹操手下那么多伟大的谋士,例如荀彧、荀攸、程昱、贾诩等等,曹操唯独怀念郭嘉呢?事实上,谋士和谋士之间的功能也是有所不同的,功劳第一谋士和水平第一谋士概念不同:
譬如,刘邦在开国的时候,第一谋士毫无疑问是张良,若问计谋水平第二高的,必然是陈平,萧何甚至要排到第五名之后。但是当刘邦在平定天下论功行赏时,却认为镇守后方,募兵征粮的萧何是开国第一功臣,张良前三都排不上。而郭嘉就是曹操的张良,荀彧则是曹操的萧何,荀彧等人功绩虽高于更年轻的郭嘉,作为谋士的水平却不及郭嘉。
正因如此,曹操在外征战才不能离开郭嘉。带着郭嘉一方面可以部署军事前线的阴谋阳谋,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判断好后方局势,保证万无一失。郭嘉刚投靠曹操不久,曹操就封他为司空军祭酒,“祭酒”的意思是首席,而这个职位的大体意思就是“首席谋士”。史书记载,郭嘉身体不好,所以曹操把他待在身边,不然就让他带兵了,那样郭嘉无疑就是曹操的韩信了。
如果仅论功劳,英年早逝的他未必能入前十。可是如果论计谋的水平,他却能够名列第一,原因是什么呢?
当然《三国志》中,郭嘉给曹操的主要建议看起来其实平平无奇,其中有劝曹操加速消灭吕布的,有预言孙策必然被刺杀的,有预言袁绍二子将与公孙康火并的,也有劝曹操放心北伐,不必担心刘备和刘表偷袭后方的。虽然这些计谋都生效了,不过类似的计谋并不少见。而且根据裴公为《三国志》做的注释,当初有人劝曹操诛杀刘备,郭家还曾经劝阻:
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
这甚至成为后世讨论郭嘉时的一个黑点,作为第一谋士,居然阻止曹操杀刘备,引以为大患。既然如此,是不是就表明郭嘉是曹操帐下一个普通的水平高一点的谋士而已呢?
其实,如果我们对比诸葛亮、鲁肃的功绩,大家都难免会有判断上的失误,但是他们的第一谋士却是在自己的主公霸业彷徨时就已经建立了。那就是诸葛亮《隆中对》和鲁肃《榻上策》,因为有了这些东西,刘备知道自己怎么能当皇帝,孙权才第一次听说自己有机会称帝。
孙刘有彷徨的时候,曹操也有低谷的时期,所谓谁的青春不迷茫,曹操也不例外。在《三国志·武帝纪》中明确记载,在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前,曹操甚至准备投靠袁绍。《傅子》记载,曹操最初畏惧袁绍,于是问郭嘉:
本初拥冀州之众,青、并从之,地广兵强,而数为不逊。吾欲讨之,力不敌,如何?
曹公的大体意思是,袁绍很厉害,我想讨伐却打不过怎么办?而郭嘉这个时候,开创性的对曹操提出了“绍有十败,公有十胜”,分析了曹操与袁绍的对比。郭嘉从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入手,分析了斗争胜利的可行性。而曹操也至此豁然开朗,树立了击败袁绍的信心。而袁绍作为最强力量,曹操尚且有“十胜”,对阵其他诸侯,自然更不在话下。
对于郭嘉的这番“十胜十败”论,一些人可能不以为然,认为只不过是一番鼓舞人心的讲话罢了,怎么能和诸葛亮《隆中对》相提并论呢?
那么我们不妨看一下,在郭嘉和诸葛亮之前400年,韩信曾经为刘邦勾勒的一统天下的《汉中对》,水平公认在《隆中对》之上,而且最后还被实践所检验-----韩信在《汉中对》里,也只不过是点明了项羽“放逐义帝、不善于用人、失去民心、分封不公”等劣势,而刘邦则具备“知人善任、人心归附”等等优势。事实上,这类优劣态势的对比,不仅仅是一种鼓舞,更是对整个形势的判断和未来路线的规划,因为知道了敌我的优劣,自然就知道了如何扬长避短,攻击对方。
对于三国历史而言,事实上在曹操袁绍二人决出胜负的一刻,天下大势就已经基本决定。虽然孙刘后来横空而出,其实对于历史进行也并不会再起到太多改变作用了。郭嘉的《十胜十败论》也就因此被史书降低了地位,但显然曹操自己不会忘记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