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以孝闻名,儿子为何会和自己决裂?
宋孝宗以孝闻名,儿子为何会和自己决裂?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南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六月末,南宋最具进取心的皇帝,当时已经退位成为太上皇的宋孝宗赵昚驾崩,在他死后没几天,就发生了南宋历史上著名的“绍熙内禅”事件。
以宗室大臣赵汝愚(宋太宗长子赵元佐后裔)和外戚大臣韩侂胄为首的群臣,请出了太皇太后吴氏(宋高宗赵构的皇后),在躲于后宫中拒不参加宋孝宗葬礼的宋光宗赵惇不知情的情况下,直接拥立宋光宗的儿子嘉王赵扩登基为帝。
赵扩继位成为宋宁宗,而他的父亲宋光宗却在非自愿的情况下,变成了太上皇,简单来说,他被臣子们给废了,这也让他成为两宋历史上,唯一的一位被强迫退位的皇帝(如果靖康之变时被抓走的宋钦宗不算的话)。
从皇帝的角度来看,宋光宗很惨,皇帝和太上皇的区别谁都知道,一个有权,一个没权。而宋光宗之所以被群臣联手太皇太后废掉,史书公认的,有三个主要原因,首先,他有病。其次,他不孝,拒绝侍奉太上皇。最后,他的老婆李皇后滥权,让群臣担心了。
除开这三个原因,宋光宗被逼去做了太上皇,本质上,还跟当时的皇储争端有很深的关系。宋孝宗有三个儿子,但长子赵愭(曾被立为太子)和次子赵恺都早亡,所以,在他不想当皇帝后,只能把皇位让给唯一健在的第三子,也就是宋光宗。
可退位去做了太上皇的宋孝宗却想插手宋光宗之后的皇位继承事务,宋光宗跟李皇后生有一个儿子,即后来的宋宁宗赵扩,这是宋光宗唯一的儿子,还是嫡子,无论怎么说,未来的皇位都是他的。
但宋孝宗却喜爱死去的二子赵恺的儿子魏王赵抦(在他禅位时,曾有意直接把皇位传给这个孙子),希望宋光宗能立这个孙子为皇储,这就是宋光宗继位后,跟太上皇、宋孝宗感情不和,且不愿意尽孝的根源了。
宋光宗有亲儿子,但太上皇却想让他把皇位传给侄子,这谁能忍?坦白说,小编也认为,宋孝宗在这件事上错了,这种事是任何一个皇帝都不能接受的,除非是像宋太宗赵光义当年做的那样,玩狠的。
因此,宋光宗继位后,跟太上皇宋孝宗的关系相当差,他的不孝行为是宋孝宗逼出来的,也导致了他在朝堂上和民间的名声不太好,但他也没办法啊,经常去探望宋孝宗,要是不停的给他灌输传位给侄子的想法怎么办?不能杀也不能骂,干脆就不要相见了。
抛开两父子之间的矛盾不说,宋孝宗的想法不可避免的让朝堂上的部分大臣起了心思,功大莫过于从龙,于是,在当时的南宋朝堂上也形成了两大派系。一派是以宋孝宗为首,支持魏王赵抦,另一派以太皇太后吴氏、李皇后为首,支持后来的宋宁宗,当时的嘉王赵扩。
太皇太后吴氏当时已经年近八旬,辈分又高,为啥不老老实实的享福,也要参合这种事?因为她跟嘉王赵扩的正妻韩氏是亲戚,韩氏是外戚大臣韩侂胄的侄孙女,太皇太后吴氏是韩侂胄的亲姨妈,韩、吴两家联姻几代了,早已经密不可分,所以,太皇太后吴氏也成为了嘉王赵扩的靠山之一。
而太皇太后吴氏也是唯一能抗衡太上皇宋孝宗的存在,如果不是她活着,且力挺嘉王赵扩,宋孝宗没准早就强行逼宋光宗立魏王赵抦为皇储了,宋光宗一共当皇帝的时间才五年,他在位时,满朝大臣中,有许多都还是宋孝宗在位时提拔起来的,宋孝宗有能力让宋光宗就范。
两派之间的明争暗斗一直存在于宋光宗执政时期,但有宋孝宗和太皇太后吴氏分别压阵,保持着一定的平衡,局势始终处于胶着状态。这个平衡的打破始于宋孝宗驾崩,一派压阵的头牌挂掉了,另一派的还在,想不赢都不行。
于是就有了“绍熙内禅”,照理说,宋孝宗已经死了,支持魏王赵抦的一派几乎失去了抗衡的能力,皇帝、皇后、太皇太后都是嘉王赵扩的支持者,没必要一定要禅位,这对太皇太后吴氏来说是无所谓的,但对发起人赵汝愚和韩侂胄来说,却是必须的。
他们都是有抱负的人,想要上位掌权,就需要大多数朝臣的支持,并排除一切干扰,急着逼迫宋光宗禅位能一举多得,换掉性情不稳定的皇帝,顺带着把滥权的李皇后送出权力中心,就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支持,不仅如此,还能为宋光宗的不孝行为,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最主要的是,趁着太皇太后吴氏还活着,抓权的阻力要小得多。所以,赵汝愚和韩侂胄领衔,借着宋光宗有病的由头,就把他的皇位给换掉了。对于宋光宗来说,郁闷是肯定的,不过,他反正也没什么精力和能力治国,位置好歹是亲儿子继承,总比以往担心被侄子抢了去要安心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