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误国吗?明末朝堂之上有几人不误国?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袁崇焕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关宁防线是孙承宗构建的,袁崇焕是战略的忠实执行者。清史为了突出崇祯帝的昏庸,一直在强调袁的冤死。反倒是英勇抗金,全家死节的孙承宗有些籍籍无名了。我认为袁崇焕是个优秀的战术执行者却不是一个合格的战略制定者,在孙承宗的领导下他才可以发挥他的优势,袁崇焕在辽东的所作所为,包括对毛文龙和带着皇太极在北京城外兜圈子,都证明了就算他活着,这家伙不一定会捅出什么更大的篓子。
袁督师影响不了整个明末的大局,顶多是个搅局者,真正可以扭转局面的只有孙承宗一人,清史对孙承宗的评价就能看出来,只有此一人,可保明朝不灭,明末将才还是很多的,袁督师只是其中之一,帅才只有孙老师一个。袁崇焕是将才但不是帅才,轮能力孙承宗胜其百倍,但为什么这么出名呢?满清统治者的宣传,说到底袁崇焕就是清合理统治的棋子,袁崇焕有多高大上,杀了他的崇祯就有多矮穷挫,满清的统治就有多顺天应人。
袁崇焕死在晚明大臣内斗的牺牲品,和需要找一个背锅的(被打到京城)。崇祯听信流言从抓袁崇焕,到处死他,有个过程,这里面有些大臣之间的内斗,才最后促成崇祯杀他的结果。崇祯本来就是个多疑的人,刚被抓的时候,崇祯还没想好怎么处理他。2个事件直接促成崇祯下定决心杀他,一个是袁崇焕被捕,关宁军准备撤回,崇祯怎么下旨都没用,最后让袁崇焕在狱中写封亲笔信,才让关宁军回头去帮皇帝守京城,这个让崇祯无法忍受。另一个是朝中大臣各派内斗,诬陷袁崇焕,非要把他弄成某一个派系的人,有一些结朋党的所谓证据,这也让崇祯无法忍受,最后下定决心杀袁崇焕,这距袁崇焕被捕大牢已经过了大半年了。
袁崇焕就是朝廷和辽镇集团的一个中间人,他对关宁军的掌控,是基于他朝廷大员的身份,当然也是能帮他们争得军饷:杀毛文龙一事,也和关宁与东江的军饷之争有关系。关宁诸将对他也完全没有人身依附关系。明末军阀化的文官大员,湖广的何腾蛟大约可以算,前提是隆武帝远在福建,中枢根本对他鞭长莫及。
袁崇焕必死,这种擅自杀戮一地最高军事长官的行为破坏地方平衡,抄家灭门不为过。杀的太晚。祖大寿已经这样了就算撕破脸又能如何,只要他还要军饷还要朝廷这身皮就不会怎么样。说实话他跑了只是借口,就算袁崇焕在也使不动。辽西军阀跑路又不是第一次了。要我说,不如调何可纲驻守山海关,然后砍辽西军阀军饷。然后给其他边军输血,中央清理皇庄大练中央军备。
如果说袁崇焕误国,朝堂之上又有几人不误国,腐朽的帝国从万历朝就已经没落了。以崇祯猜忌多疑的性格,谁他都不会相信,帝国的崩塌是迟早的事,不是袁崇焕以一己之力可以力挽狂澜的,要命的是在崇祯面前说出了五年复辽的话,之后“实则宽慰帝心”这样的话又传到崇祯的耳朵里。擅杀毛文龙,导致军心哗变;未奉明旨私下议和;蒙冤下狱,引发祖大寿等人激变,更加刺激崇祯的玻璃心。如此一桩桩一件件,如同曹操之杀杨修,不杀不足以消除心头的怨恨。
后金做大的本质,是明朝内斗不止,导致边将李成梁“养寇自重”以求自保,把敌仔(努尔哈赤)养大,终成大患。李成梁在的时候,压制建奴从来都是简单加轻松,大明掘墓人不是别人,就是东林党以及他们的幕后主子(权贵集团和商家巨贾)。阉党只是皇帝平衡官僚集团和大资本家们的障眼法,没有听说他们祸害了多少普通老百姓。
小编认为:明末确实是个神奇的时代,扛起攘外安内重任的,却是一群书生。神奇的是这群书生个个都极能打仗,用兵布阵都很有一套,反而却都不懂政治。前期的孙承宗,袁崇焕,后期的卢象升,孙传庭,洪承畴,全是读书人,全都很能打,却也全都因为不懂政治而陨落。也许这就是书生意气:以天下为己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前几位就不用说了,都是为大明拼到了生命的最后一科,洪承畴虽然投敌,却也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挽救日薄西山的大明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