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唐朝的宵禁有哪些规矩和用意?有哪些日子可以解除宵禁?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唐朝的宵禁,欢迎关注哦。

  其实在中国古时候,几乎各朝各代都有宵禁的规定,哪怕是在大家认为最开放的唐朝也是如此。那今天主要也是和大家讲讲唐朝的宵禁都有哪些规矩和用意。一般来说宵禁是为了防止人们夜间在外活动,特别是在战乱年代,宵禁会执行的非常严格,主要还是担心敌人利用夜间攻击,也为了保证在特殊地区的正常秩序。不过唐朝整体来说战乱并不是很多,为什么还是要执行宵禁的规定呢?看上去似乎有些不太人性化,不过实际上这个规定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影响并不是很大,那个时候晚上的活动本来就少,但对于一些行业来说,可能影响就比较大了。

  唐代虽然被我们称为封建时期最开放的朝代,但对于宵禁这件事一点都没有宽容的余地,反而还制定了非常严格的系统和规定。在唐朝时期,每个城市的主干道上都会有一个鸣街鼓,只要宵禁的时间一到,便会敲击鸣街鼓,这时候城门和宫门都会关闭,百姓也都必须回家。鸣街鼓就是宵禁开始和结束的铃声,所以也只有在白天才能看到街上车水马龙的景象,一到晚上仿佛就成了冷清寂静的“死城”。好在古人作息什么的都还比规律,所以早睡早起也算一件好事。

  不过在一些特殊日子宵禁会被解除,那就是每年正月十五的上元节,也叫元宵节。到了元宵节这一天,全国百姓有三天时间可以在夜间自由活动,而不用遵守宵禁的规定。毕竟元宵在古代算非常盛大的节日了,很多皇帝也喜欢在这个节日出宫游玩,不过一年当中只有三天似乎略显抠门。还有一种情况是你能拿到夜间出行的通行证,不过一般只有官员,而且是官位比较大的高管才有这种权利。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会看到这一幕,利用夜间出行既能避开耳目,还能隐藏行踪。

  不过古时候各个朝代为什么都要制定宵禁这个规定呢?主要还是防夜袭和盗贼。战乱时期自然不用说,晚上在城中活动的人越少越好,不然你也分不清这些人到底是友军还是敌人,有可能一个疏忽就带来灭顶之灾。例如在三国时期,很多偷袭战都是选择在夜间,因为晚上一般来说是一天当中警惕性最低的时候,所以夜间出击成功率会比较高。那在和平年代,首要防范的对象就是盗贼,“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这句话我们肯定都听过,这也是古时候真实存在的现象,不过除了告诉百姓小心火灾,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说要小心盗贼、小偷。

  还有一些特殊时期,例如灾荒会产生大量的难民,宵禁也是为了防止这些难民在夜间突然涌入城内,那整个城池的治安都会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因为你不知道敌人都没有混在其中。不过到了北宋期间,宵禁稍微放宽了一点时间限制,一更宵禁变成了三更宵禁,三更相当于是夜间12点左右,几乎等于说是转钟后才开始宵禁,所以在北宋初期民间夜市突然也繁华了起来,这也是之前一直没有出现过的景象。到了宵禁最宽松的时期,有些城市城内已经取消了宵禁,只是到了夜间关闭城门。

  其实宵禁执行的严不严格,和当朝皇帝有非常大的关系。例如宋朝皇帝宋徽宗在位的时候,就采取了比较宽松的宵禁制度,因为他自己也爱玩,喜欢在夜间观灯与民同乐,所以他才不希望宵禁呢。只是到了明、清两个朝代的时候,宵禁再一次严格了起来,而且制度还更加森严了。一更就禁止出行,之后还在街上走动的人就要用鞭刑,越晚鞭刑的次数就越多。知道辛亥革命以后宵禁才被正式废除,然后一直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