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在赤壁败给周瑜?有人说是疫病造成的?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赤壁之战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三国演义》第六十回,却说曹操破马超后,对刘璋的使节张松很是傲慢。曹操引张松到了西教场,要一展军威,岂料人家只是“斜目视之”。曹操耍够威风了,唤张松夸耀“大军到处,战无不胜,攻无不取”。谁知张松可不是省油的灯,当场把曹操揭了的老底朝天:“丞相驱兵到处,战必胜,攻必取,松亦素知。昔日濮阳攻吕布之时,宛城战张绣之日;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此皆无敌于天下也!”好嘛!这一通的揭,没把曹操的鼻子给气歪,都想不顾外交礼仪立刻拿下张松的头来,被左右好说歹说,才令乱棒打出。
公允地说,曹操虽打过败仗,但张松所言有些属于罗老先生虚构,比如,“华容逢关羽”。有些即使被打败,也远没有演义说的那么狼狈。但“赤壁遇周郎”却实实在在地成了曹操的噩梦。所以,曹操反复自我解嘲,声称“赤壁之役,值有疫病,孤烧船自退,使周瑜虚获此名”。曹操喋喋不休,一再强调船是他自己烧的,打败“战无不胜,攻无不取”曹军的是疫病而不是周瑜,似乎这样就不那么丢脸了。足以见得,曹操对赤壁之败是何等地耿耿于怀。
那么,被曹操拿来做挡箭牌的疫病,是不是确实存在呢?
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而《三国志·周瑜传》则这样记载:“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由此可见,赤壁之战中曹军遭遇疫病,是确有其事。演义中周瑜分析曹操“多犯兵家之忌”,其中“远涉江湖,不服水土,多生疾病”是第四忌,可见,周瑜也洞察到了曹军有疫病。
那么赤壁之战中曹军感染的疫病究竟是什么呢?据学者考证,极有可能是血吸虫病。什么是血吸虫病?血吸虫为雌雄异体,雄虫短而粗,雌虫长而细。寄生于人或动物终末宿主门静脉系统血管的雌雄虫合抱交配受精,每天产卵约3500个,卵内毛蚴不断释出毒素致肠壁发生以嗜酸性脓肿为主的病变,致病变部位炎症、破溃,使虫卵随粪便排出入水,在适宜的温度下,毛蚴破壳而出,寻机钻入钉螺,经胞蚴-母胞蚴-子胞蚴,发育成具感染性的幼虫尾蚴。当人或动物下水,尾蚴便经皮肤、黏膜侵入,经童虫发育为成虫。血吸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互染的疾病,可寄生于人、牛、马、鼠等数十种哺乳动物。
如果感染了血吸虫病,多在一个月感染后出现发热、腹痛、拉脓血便及血中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急性期过后多呈不时发作的腹痛、脓血便、疲乏衰弱等表现的慢性期;至晚期者多为严重疫区里屡受感染的重病人,有肝脾肿大、腹水等表现。钉螺是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所以,钉螺的分布与血吸虫病的分布密切相关。钉螺无法克服北方冬季的严寒冰冻与干旱,所以北方很难流行。血吸虫病的分布如下图所示:
类似于血吸虫病分布区这样,在自然界某些野生动物中长期保存某种传染性病原体的地区称为自然疫源地。在自然疫原地内,某些疾病的病原体可以通过特殊媒介感染宿主动物,长期在自然界循环,不用依赖于人延续其后代,并在一定条件下传染给人造成人间流行。疫源性疾病具有显著的地区性和季节性特点。
那么,曹军又是如何染上血吸虫病的呢?我们先来看一下赤壁之战发生地的自然地理特征。
从图上看,赤壁之战的发生地汉江入长江一带,地理上称为“江汉平原”,属于南方地区。与北方相比,这里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湿润。温度和湿度条件有利于传染病、地方性病原及传播媒介的繁殖。特别是新进入疫区的人群、马匹,受影响更为明显。这一带,正是血吸虫病的高发地区。
血吸虫通常在夏、秋季最高,其次是春季,冬季最低。这是因为冬季地冻天寒,人畜等下水活动较其他季节少,特别是钉螺体内的血吸虫感染性幼虫(尾蚴)的发育与逸出同温度有密切关系,因而影响不同季节的感染率。
值得一提的是,赤壁之战发生在冬季,已经不是血吸虫的易感季节,为什么曹军还会有大面积的感染?
曹军自河南进入湖北,夺取襄阳后顺汉水而下追赶刘备,在赤壁被打败前,几个月行程数千里。大兵团长期作战,大大增加了同自然界的接触,无论是饮用、洗涤还是行军跋涉,无不增加了同水的接触,自然也就增加了血吸虫尾蚴侵入的机会。为对付孙权,曹军不得不进行水上训练,但他们并不知道这些地区是血吸虫病重疫区,船上或下水活动中增加了感染的机会,却浑然不觉,到了赤壁之战时发现疫病已经很严重了,却为时已晚,让曹军吃尽了苦头。
值得注意的是,血吸虫病是寄生虫病,人对于寄生虫不会产生具有足够保护能力的免疫力。也就是说,曹军遭遇严重的血吸虫病是真,军队战斗力下降也是真,但疫病同样危害孙刘联军,他们同样会感染发病。虽说急性患者已经死亡,留下来的多为未感染或慢性的,但危害同样不容忽视。所以,我个人并不赞成那种把曹操赤壁之败完全归咎于血吸虫病的观点。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曹操可能心服但绝不口服的周瑜,以及周瑜率领的东吴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