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商鞅当初如果留在魏国会怎么样,魏国能不能成为大魏帝国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秦孝公和商鞅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春秋战国,是百家争鸣、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弱肉强食的时代。经历过春秋五霸之后,战国七雄的格局开始形成,而秦国作为地处偏隅之地的大西北,地理优势不明显,又离中原之地甚远,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统一六国的呢?先来说说大秦帝国的崛起之基--秦孝公。

  秦孝公

  秦孝公,名嬴渠梁,很年轻,此时各路诸侯还未相继称王,都在周天子的名头下自称公侯。而战国以来,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显得与山东六国格格不入,从而也一度被视为虎狼之国,而此时的魏国正势头较猛,刚从秦穆公手里夺走了2000余里的河西之地。而国内贵族势力也不容小觑,可谓是内忧外患。

  想有一番作为的秦孝公自然必须来一场大的改革运动,其内心深处的“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秦王,为了表示其大刀阔斧改革的决心,特意面向当时的世界各国(即山东六国)下达了求贤令。

  遇商鞅

  此刻的商鞅很不如意,本来在魏国国相公叔门下干活,前途不可限量,公叔识人用人,知道商鞅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且必然会有一番大的作为。也曾毫不吝啬地向当时的魏王推荐。奈何魏国自魏文侯、魏武侯之后再无像样的君王,从而不屑一顾,就此搁置。

  直至其去世也未能把商鞅推上魏国的政治舞台,着实是无能为力。试想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丞相都不能把一个旷世奇才推送到魏国的政治舞台,那么这个国家谁还有能力帮商鞅呢?简直是无奈至极,迫使商鞅不得不来秦国谋发展。毕竟对于当年的学子而言,学而优则仕是每位读书人的梦想,既然有一身才华,当然得找舞台施展开来。

  商鞅到了秦国之后,遇到了知己秦孝公,从而开始大展宏图,从“取木立信”树立诚信,到“太子事件”树立权威,再到亲征河西,收复失地。大良造商鞅一发不可收拾,从此震惊朝野,名垂千史。

  假设

  我们知道秦孝公因为有商鞅,才能称之为“孝”,否则其手底下没有人才,再好的统帅也不过是个光杆司令。因为商鞅不仅是一位战略家,还是一位执行者。能集两者于一身的人才,纵观历史,实在是凤毛麟角。

  如果商鞅当年停留在了魏国会怎样呢?秦国是否还有机会能变法图强呢?魏国是否能启用商鞅变成“大魏帝国”呢?

  我认为魏国没那两把刷子,其实在战国时期,魏国出过很多人才,但都拱手送给他国了。虽然商鞅出生在卫,但是他是有心在魏国发展的,可魏王昏庸也!即便是后来的纵横家张仪,也是干巴巴的被打发走了,还有孙膑那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苍天不是没有给魏国机会,实在是魏国君王不给力,让大把的机会从指尖划过。而秦国,不管是商鞅、张仪、范雎、吕不韦、李斯等人,都不是秦国人,但秦王海纳百川,取天地之才。只要你有才能,秦国就提供一个平台。

  结语

  历史不能重来,时光不能倒流!但是知史鉴今,通过复盘古人的事迹,我们能知道有些事的结局在一开始就已注定。如果魏国听从相国公叔的意见,要么启用,要么杀掉!而不是放任自流,或许两千余年的封建历史将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