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隋这个字是谁创造的?杨坚取国号为隋是何用意?
仓颉造字,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之一,在创造汉字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文明的传承做出了不朽的功绩。以上问题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
中国文字出现之后,就一直处于变动之中,上古文字、甲骨文、西周篆书、战国文字、汉隶、魏晋楷书等,不仅文字数量逐步增多,而且单个汉字古今写法往往也大相庭径。可以说,仓颉造字只是一个开始,而汉字的形成是古今无数个仓颉共同努力的结果。
隋朝之初,隋文帝杨坚也客串了一把“仓颉”,造出了一个汉字。所谓“笔落惊风雨,字成泣鬼神”,隋文帝造出的这一个汉字非常了不起,东亚各族一度在这个字面前俯首称臣,并响彻中国1500余年。
据说,杨坚是弘农杨氏之后,家世极为惊人,他父亲杨忠是西魏与北周的军事贵族,北周建立之后杨忠官拜大司空、柱国大将军,并被册封为随国公。
弘农杨氏是汉初功臣杨喜建立,后代杨敞是司马迁女婿,官至丞相,东汉时达到极盛,与袁绍家族一样是“四世三公”。杨坚家族自称是弘农杨氏之后,真假不知道,但这么说无疑给杨忠、杨坚脸上贴了一层金子。
家世不凡,号召力强,杨坚祖上能力又强,于是在异族建立的北朝时代混得不错。尤其是北朝属于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时代,篡权谋逆是家常便饭,杨忠跟着丞相宇文泰造反,北周建立后杨忠家族自然得到重用,杨坚家族政治势力越来越强,还与北周皇室联姻,长女杨丽华成为太子妃。
杨忠去世之后,杨坚就继承了随国公的爵位,成为杨氏家族的领头人。周武帝宇文邕死后,太子宇文赟(周宣帝)即位,由于杨坚是皇后之父,因此又晋升为柱国大将军、大司马。起初,周宣帝非常信任杨坚,外出时经常让杨坚留朝摄政,但周宣帝制定的《刑经圣制》非常严苛,杨坚劝谏周宣帝将刑法制定的宽和一些,周宣帝无动于衷。对于百姓而言,杨坚刑法宽和思想更得人心,于是随着杨坚地位愈高、威望愈大,周宣帝害怕了,想要除掉杨坚。
有一次,周宣帝对皇后杨丽华说,“一定要将你家灭族!”于是召杨坚入宫,对左右侍卫说:“杨坚的脸色稍有变化,就杀了他。”不料杨坚到了宫内,神情与脸色淡定自若,周宣帝没能杀了他。
这一件事后,杨坚知道不能呆在中枢了,周宣帝杀他之心昭然若揭,于是就申请去地方,此举正合周宣帝之意,于是任命杨坚为亳州总管,自此两人都放心了。根据《周书》记载,杨坚出任亳州总管时,庞晃劝他就此起兵,建立帝王之业,杨坚握着庞晃的手说:“时机还不成熟啊。”大概就在这个时候,杨坚生出了代周自立之心,但需要注意的是,杨坚的这种野心可能并非主动形成的,而是形势所逼,因为不造反的话,可能杨氏家族会最终会被皇帝灭族。
二年之后,周宣帝病逝,杨坚势力伪造诏书,杨坚当上了大丞相,再回中枢辅佐周静帝。于是,杨坚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权臣。
杨坚的权势已经严重威胁到了皇权,北周宗室与重臣尉迟迥、司马消难等联合数十万兵马,准备清君侧清除杨坚,结果这些“叛军”全被打败,北周宗室死的死、逃的逃,剩下的只能唯唯诺诺。至此,杨坚改朝换代的计划,已经没有任何阻扰了。
按照正常惯例,杨坚继承了随国公爵位,改朝换代之后国号应该用“随”,但杨坚熟读古经,知道“随”字本义是顺从、任凭,而且“辶”意为“忽走忽停(不稳定)”,这个字怎么看都不吉利,于是杨坚便弃了“辶”,创了“隋”这个新字。客观地说,隋字古已有之,但古代的隋字读音是duò,本义代表祭祀用的残肉和残食,而杨坚创造的隋字,与随的读音一样,并赋予了隋字不一样的意义。每一个汉字都是音、形、义的结合,因此可以说隋(sui)字就是杨坚所造。
隋字出现之后,杨坚篡权之心更是昭然若揭,而北周皇帝只能点头同意。《资治通鉴》记载:“周改元大定。二月,甲寅,隋王始受相国、百揆、九锡之命,建台置官。”公元581年二月,周静帝封杨坚为隋王,同月周静帝禅位杨坚,隋朝随之建立,而随着隋朝强势崛起,隋字也为天下人广知,估计也没几个不知道当时国号为隋。
在中国人眼里,隋文帝存在感不强,但在部分西方学者眼里,隋文帝却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学者的观点或许言过其实,但隋文帝即便不是中国最伟大的皇帝,也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皇帝。
结束东汉以来的四百余年分裂,基本确立三省六部制度,修订《开皇律》,初创科举制……开创了辉煌的“开皇之治”,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圣人可汗”。历史上的帝王,能做到其中一点就足以流芳百世,而隋文帝却奠定了后世1400余年的封建王朝制度基础。
当然,无论隋文帝被高估还是低估,有一点可以肯定,隋文帝创造的隋字旗帜,曾在1400多年前飘扬在东亚,一度让各方俯首称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