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宋朝纹身到底有多火连国外人都特意跑过来纹身

  还不知道:古代纹身很火吗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因为社会我龙哥的缘故,黑社会与文身(现代通俗叫法”纹身“)又火了一把。所以,蹭个热点的晚班车,聊聊中国古代的文身。

  很多人可能会有这个印象,认为当代的文身除了黑社会专用款外,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个性的标志——一个社会人如果没有整个纹身,好意思出来溜达吗?而在中国古代,文身则大多是惩罚性的手段,只有罪犯、军人等才会给自己来这个,因为主流文化讲的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然而,这话只对一半。

  在大多数的历史时期,文身的确都被认为是蛮人的特产。最早记载文身一词的是先秦典籍《逸周书》,其中他的,“越沤(瓯)剪发文身”,这是将剪发文身视为瓯越的特色民俗。

  墨刑又称黥刑、黥面,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罚_图

  《庄子》里有个故事,说有个宋国人跑去百越之地做买卖,卖的却是宋人特有的一种冠。冠是用来束发的,但越人都是断发文身,用不上这么高级的东西,结果自然是一个都没卖出去。当然,这恐怕只是调侃宋人的一个段子,但从中不难看出当时中原人对文身的认知,即这是百越等蛮夷之地的民俗。

  正因如此,所以在中原地区,一般只有对罪犯才会给他文身,称之为黥面之刑,即在犯人脸上刻上字,并涂上一层颜料,起初一律为墨,故黥刑又称墨刑或入墨。

  到了五代乱世,为了防止士兵逃跑,又将刺字引入军队中:但凡要当兵,都要在脸上或手臂上刺上部队番号,因此是否逃兵一眼即知。这一制度在宋代发扬光大,一直坚持到宋朝的灭亡。而后,北宋又发展出刺配的刑罚手段,即将罪犯脸上刺字后再发配充军,《水浒传》里豹子头林冲享受的便是这种待遇。

  然而,在这种将文身等同于坏蛋、罪犯的的价值观之外,自唐代以后,一股推崇文身的风气也在逐渐发酵,之后在宋代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了一种时尚与潮流,受到来自各个阶层的追捧。在某种程度上,与今天中国的情形有许多相同之处。

  央视《水浒传》里脸上被刺字后的林冲_图

  具体来说,宋代的文身有如下特点:

  首先,纹文身的人分布广泛,从社会底层的乞丐无赖到官僚子弟都有,甚至皇室宗亲也不乏其人。

  源自宋人话本的《宋四公大闹禁魂张》中提到,张员外的两个主管在门前数钞票时,突然出现一个男人,“只见一个汉,浑身赤膊,一身锦片也似文字”,这人就是个乞丐,所谓的“锦片”即是文身。虽然是虚构作品,但取自真实生活应该没有疑问。

  据《宋季三朝政要》记载,南宋末年的度宗时期,科举考试进行到省试第二场时,有个叫李钫孙的人急坏了,因为这次需要脱掉衣服进行检查,而他在大腿上纹了文身,一脱就露馅。怎么办呢?他只能在腿上蒙一层纸,企图哄弄过去,这自然是不成的。事情曝光后,他随即被黜落。

  还有一个读书人叫陈大雅,因为科举考试老落榜,一怒之下干脆“裂冠文身”,以示自己永远不再踏入科举场。

  赵佶(1082.11.10—1135.06.05),即宋徽宗_图

  宋徽宗时,睿思殿应制李质年轻时当过一段时间的追风少年,在身上整了文身,徽宗不但没有追究,还给他起了个外号——锦体谪仙。还是徽宗时期,担任宰相的李邦彦甚至在一次宴会期间,公然脱下衣服,向皇帝秀他事先像贴画一样印上去的精美文身。

  南宋宁宗时期,宗室李希尧被人告发,说他身上有文身,查证属实后,大宗正司上书皇帝,请求颁布专门针对宗室纹文身的处罚条例,并严惩敢为宗室纹文身的人。

  皇帝批准了宗司的请求,同时还表示,此前文身之人只要自首便可既往不咎。这一指令又说明在宗室群体中,赵希尧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宋朝的百姓生活_图

  除了文身爱好者的广泛分布外,宋代还出现了文身社团——锦体社。宋末的周密在他的《武林旧事》卷三“社会”一条中,便记载有这类社团。

  在当时,首都临安每逢盛大的节庆活动时,被称为锦体浪子的这类人常和其他的杂耍、歌舞艺人,一同在西湖航行的伎艺画舫里进行演出。商演同样如此。

  宋代商业活动相当发达,商人们也都懂得营销的重要性,会时常请一些艺人来助力销售。如为了扩大酒肆的生意,老板们通常会请艺人演出以吸引人气,其中自然少不了善“乔装”的锦体浪子们。

  除了专业的锦体浪子外,其他类型的艺人也会纹文身,如有个姓杨的说唱艺人,因为文身的缘故而人送外号“雕花杨一郎”。这个杨一郎之所以文身,目的自然是为了吸引观众,扩大知名度。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在商业发达的宋代,既然文身如此受人追捧,可以想见,自然会有专业的文身从业者了。这类人被称作“针墨匠”或“针笔匠”,称呼最初来自军队之中。

  宋朝军队_图

  在宋代,虽然纹纹身的人很多,但大头还是在军队中,因为他们人数多,又都要在身上刺字。所以,军队里需要专业的从业人员。这种称谓随后被民间共享,在市井之中给人文身的也被称作“针笔匠”。

  当然,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给政府工作的大多只是刺字而已,而凭本事挣钱的民间“针笔匠”则很讲究技术手艺了,除了基本功外,他们通常还得懂美学与设计。如五代时期后汉的刘知远,花钱雇了一个针笔匠,给他左手刺个仙女,右手来条青龙,背上还整了个关天夜叉——这都是手艺活。

  宋代的文身行业火到了什么程度呢?

  当时,文身不仅在国内市场吃香,甚至还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据《马可波罗行纪》记载,泉州的文身技术在当时享誉海外,吸引一大批的印度游客慕名前来,专为了刺青。

  文:江河散人

  参考文献:《武林旧事》《宋季三朝政要》《逸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