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怛罗斯之战?对唐朝的影响有多大?
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带来怛罗斯之战对唐朝的影响有多大,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从公元六世纪到公元八世纪左右,在亚欧大陆之上,曾有三个庞大帝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时期,这三个帝国分别是东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与那个令无数人向往的大唐帝国。
公元751年四月,时任大唐帝国安西大都护的高仙芝鉴于唐朝在葱岭以西的属国较为分散,一旦黑衣大食(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答应石国王子的请求出兵的话,唐朝将会处处被动挨打,便决定调集安西都护府驻军与部分仆从军西征黑衣大食。
经过了三个多月的长途跋涉,高仙芝率领的唐军突然出现在黑衣大食控制的怛罗斯城之下,但是因为黑衣大食已经准备对唐朝发动进攻,所以高仙芝并没有起到奇袭的作用。
在这场大战之中,因高仙芝的指挥失误,使得作为唐军仆从军的葛逻禄人误以为唐军落入了下风,即将落败,遂与黑衣大食里应外合,击溃了唐军。
笔者这几天在搜集这方面的史料之时,在网上也浏览了一些帖子,想要看看大家对这场战役的看法。结果,看到很多人将这场战役称之为“盛唐的绝响”、“安史之乱的引子”、“代表着唐朝自此开始推出碛西”,更有甚者认为史学界对于这场战役的定论“怛罗斯之战对唐朝与阿拉伯的关系、对碛西之地的掌控并未产生显著影响”,是史学家们在为高仙芝以及唐朝强行“洗白”。
真的是这样吗?
答案是否定的!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想要从史料入手,那这样,我们先来看看唐军在怛罗斯之战中的损失。
对于这场大战唐军的损失,各种史书典籍上众说纷纭,如《资治通鉴》中说唐军总数三万人,损失两万余人;在《旧唐书》、《新唐书》中都说唐军总数两万人,损失一万五千人;阿拉伯史书典籍则是记载唐军总数有十万,战损七万;《通典》中记载唐军总数为七万人。
但是按照天宝年间的藩镇兵力配给“凡镇兵四十九万,安西节度兵二万四千”来说,时任安西大都护的高仙芝,麾下最多只有两万余人,而且,安西都护府分管的天山以南,这片地区大多都是被唐朝在西域的藩国控制,并没有像样的羁縻府州为安西都护府提供兵源补给,兵力补充全靠河西镇派出戍卒,这也是后来河西、陇右两镇沦陷,导致安西都护府“满城白发兵”,最终陷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过这都是后话了,从当时的情况来说,高仙芝麾下的唐军最多是两万多人,除却必要的留守力量,高仙芝出动两万人马西征已是极限,再算上葛逻禄等仆从军,唐军总兵力也就是三万人左右,而随着作为仆从军主力的葛逻禄人叛变,唐军溃败,高仙芝最后只率领了几千人回到安西都护府的记载来说,唐军参战兵力三万,直接损失在一万五千人左右。
试问,对于正处于盛唐的大唐帝国来说,损失这一万五千人会有多大的影响?
显然没有很大的影响,唐朝对碛西之地的掌控力并未下降,这点在两年后继任安西大都护的封常清远征大勃律,迫使其向唐朝臣服,使得唐朝在西域、中亚的势力达到了极盛时期,将唐朝的西陲疆域从长安开远门外“西极道九千九百里”拓展到了“西极道万二千里”。
那么,对于唐朝与阿拉伯帝国的关系来说,这场战争有多大的影响?
显然也没有,在怛罗斯之战后,遣使求和的不是战败的唐朝,而是战胜的黑衣大食!而且,在怛罗斯之战后,到河西节度使杨志烈战死、河西镇沦陷前的十四年时间里,黑衣大食十三次遣使与唐朝联络,在安史之乱中,黑衣大食更是派出了一支军队随北庭、安西两镇精兵入关平叛,两国关系可见是十分的紧密。
而且,高仙芝在怛罗斯之战中的损失与同年唐朝在西南、东北两个方向的两场大败比起来,更是不值一提。
公元751年,杨国忠与其亲信鲜于仲通为求边功,挑起了对南诏的战争,史称“第一次天宝战争”。据《资治通鉴》的记载,鲜于仲通调集八万唐军进攻南诏,遭到了南诏与吐蕃的夹击,损失六万余人。虽然这一说法现如今被许多史学家以“唐军空额”的考证所推翻,但是在这场战争之中,时任剑南节度使的鲜于仲通把麾下的精锐丢了个一干二净是可以确定的,咱们的诗圣杜甫还在代表作《兵车行》中描述了这场大战之后,杨国忠抓捕壮丁,补充兵员的情形。
同年,兼领河北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调集三镇精锐共计六万人马,出平卢千里,直抵契丹牙帐附近的吐护真水一带,准备进攻契丹,史称“吐护真水之战”。在这里突遇暴雨,弓弩遇雨皆无法正常使用,部将杨思德请求暂缓对契丹的进攻,以军事威胁迫使契丹归降。可是安禄山执意发起进攻,结果就是杨思德率先锋骑兵悉数战死,作为仆从军的奚人骑兵叛乱,导致安禄山大军溃散,六万人马几乎全军覆没,安禄山更是仅以身免。
在天宝战争之后,唐朝与南诏的关系破裂,南诏转投吐蕃怀抱,唐朝的西南防线被迫全面转入守势,处处被动挨打。在吐护真水之战后,唐朝错失了消灭契丹的最佳时机,再加上不久后发生的“安史之乱”,更是给了契丹发展壮大,一步一步成为北方强大帝国的机会。
试问,和天宝战争、吐护真水之战的影响比起来,怛罗斯之战的影响很大吗?
“安史之乱的引子”、“代表着唐朝自此退出碛西”更是胡扯!
“安史之乱的引子”,应当是自唐太宗晚年以来,唐朝数代君王追求边功,唐玄宗一朝更是达到了极致,导致了唐朝彻底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军事布局。再加上,李林甫建议唐玄宗重用胡人为将,交付边镇大权,而后中央与地方之间、“西北派”与“东北派”藩镇之间、杨国忠、哥舒翰、安禄山三人之间的矛盾不断交织,进而激化升级,这才使得安禄山悍然反叛。
而代表着唐朝自此退出碛西的事件正是发生在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就算是唐朝打赢了怛罗斯之战,面对来势汹汹的安史叛军,唐玄宗照样也会从安西、北庭、陇右、河西等地调集大军东进平叛。恰逢此时的吐蕃帝国处于鼎盛时期,国力极强,随着唐军在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的精兵东进,吐蕃自然便会发动对这些地方的攻击,而随着河西、陇右的失守,安西、北庭孤悬域外,最终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