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于唐的节度使制度,到了宋朝是什么样的?
通常唐帝国衰亡的原因都被归结为均田制和府兵制瓦解后,在募兵制和巨大的边境压力演变下出现了节度使制度,而爆发点就在投机者安禄山发动的安史之乱。唐朝从此走向了衰亡。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节度使制度形成于唐,以藩镇藩也活不久
节度使制度实际上是开始于唐睿宗时期;到了唐玄宗执政其实开始逐渐掌握大权,形成一种政治制度;玄宗后期李林甫执政近20年间,最终形成一种政治毒瘤。主要还是募兵制给国家财政带来的巨大的压力,中央政府对地方材质经常支援不上。本着一切为了战争服务,节度使逐渐染指驻军地的财政权。军权、财权到后来地方上的人力物力也同样需要,于是干脆连行政权也交给节度使。
唐朝后期的行政划分,数不清的节度使割据在地方
唐帝国将中央集权体制发展成权力下放,朝廷下放给地方,地方再下放给下级地方个人。形成了以节度使为首的地方军政利益集团,虽然还需要中央给与的合法性,但已经有了强烈的自我发展的动能与惯性。他们可以在边疆组件自己的军中独立王国,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最终爆发安史之乱。
中央政府和地方节度使就是这样的对峙着,保持平衡
原本唐朝依靠着江南的赋税、神策军和藩镇之间的相互镇压,延续了150年的时光。但疲于“打地鼠”式的平息叛乱始终解决不了问题。但是最终这一切在黄巢起义之后,江南赋税失去了运输路径,朱温又凭借着黄巢之乱成为占有十个藩镇的超级势力,最后唐朝灭亡。
面对节度使藩镇格局的弊端,唐朝的领导人也并不是没有努力过,只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啊。唐中后期,干的最好的皇帝应该就是唐宪宗了。他打怕了那些不听话的藩镇,疏通了江南的赋税运输,准备好好的治理一下节度使制度。
唐朝中后期也迎来了几次中兴,但都没办法真正解决问题
正好遇到了一位深明大义的楷模横海军节度乌重胤,乌重胤上书要求削弱节度使的权力,罢免各州镇将,将地方大权交给刺史,彻底解决藩镇问题,自己还做了代表率先交权。可其他地方节度使“只打雷不下雨”,表面答应却不行动,等到唐宪宗暴毙,河朔三镇继续叛乱,一切回到原点。
——五代十国时期节度使达到顶峰,也迎来了限制
到了五代时期各个节度使的权力达到了顶峰,甚至有时候可以左右皇帝的人选。这些藩镇之间互相勾连,形成一种利益同盟,一种畸形的利益共同体。宋太宗赵光义曾经回忆说:“前代武臣,难为防制,苟欲移徙,必先发兵备御,然后降诏。若恩泽姑息,稍似未遍,则四方藩镇,如群犬交吠。”
赵匡胤黄袍加身
不过由于节度使频繁参与权力更迭,五代时期随着中央政权的一次次更换,统治者都清楚地意识到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削减节度使们的权力。要在节度使的身边活下去,皇帝们也是想到了层出不穷的招数。
第一、?将禁军与节度使的藩镇军队相互对调,让禁军进驻到地方,藩镇军队屯驻在其他地区,这样在一个特定区域内形成了一种犬牙交错、相互不统属的势力情况。
第二、?频繁调动节度使,为了防止节度使在一个地方长期掌握实权,频繁调动这些节度使,长则长则四、五年,一般一、二年,甚至数月就要对他们进行移动。
第三、?将大节度使的地盘进行分割,分封给他们的下属或者同级,被分割的节度使有效的削弱了他们的势力。这个手段在唐玄宗、唐代宗、唐宪宗时期就曾使用过。
唐帝国士兵,现代人复原
第四、?强化禁军的募兵水准,在各个节度使的军区里优先招募那些骁勇善战的士兵。当然禁军的待遇要与节度使要好一些了。这相当于告诉节度使,你的士兵素质可不如中央啊。在周世宗时期实行过,效果非常好,有效的打击了节度使的内心。
第五、限制节度使在地方官员上的举荐人数,实行统一的两税制度收回财政权,拆除地方城防工事。
在这一系列的招数下,地方藩镇对于中央的压力大大降低了,但他们任然是统治者的心头病。他们在地方上作威作福,使得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更对中央政权时刻产生着威胁。
——在赵匡胤和赵普手里,把这只肆虐中华大地的野兽关进了牢笼
从安史之乱算起,到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这期间几乎是200年的时间。这只肆虐的野兽终于迎来了瓦解它的人,赵普。赵普的对策很简单,却有很暴力: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可以说是唐宪总时期乌重胤政策的加强翻版,但更加彻底和激进。
最终节度使在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中结束
削夺其权:通过各种方式来收回节度使对地方的行政权、司法权。赵匡胤建隆4年,下令将节度使驻扎州以外的其他州郡收归朝廷直属,有中央来任免官员管理行政事务,只接受皇帝管理不再受到节度使的管辖。
为了防止地方官员专权,还设置了通判一职,重要文书必须知州、通判连署,才能生效,以收互相牵制之效。司法权更是废除了节度使原来在各地的马步都虞候和判官,将死刑判决权收归中央;废除原来管理治安的镇将由县尉代替。
制其钱谷:设立转运使,来将各州的地方税收运往中央,撤除了节度使的财政。
夺其精兵:从新实施周世宗时期的招募方式,将地方的精兵全部招募到禁军手里。从此,地方节度使对中央政权无法形成威胁,藩镇也不再是问题了。
宋代始终都不相信武将,岳飞、辛弃疾都是必然的悲剧
在这个过程中,赵匡胤和丞相赵普也是循序渐进的实施。依靠这两人的威望,施展这各式各样的策略与技巧。通常,他们会找一个特殊时期,在某一个节度使上做文章,委派一群高级官员到节度使的辖区内,规范税收、规范刑狱、规范治安管理,等事务理顺之后,他们才重新回到中央,令节度使有苦难言。
不过赵匡胤和赵普也不是蛮干,一直“剥削”这些节度使难免会有怨言。赵匡胤常常是一手夺权,一手安抚;削权的同时给与丰厚的经济补偿,这样各种的安抚也就没那么打的怨气。而且最重要的是,在地方越来越弱,中央越来越强的过程中节度使也不是傻子。都能看的出来,听话还可富贵保命。
想想宋朝末期在钓鱼台的胜利,宋朝不是没有好武将,只是不愿相信他们
不过有趣的是,在赵普被罢相之后,赵匡胤却专门宴请这些被削权的“前节度使们”,将过往“对不起兄弟”的事情都推到赵普身上。
不过任何朝代的灭亡都在开国前几任君主身上埋下了伏笔,就像唐朝太宗天可汗,违背了生产力水平的肆意扩张,导致唐朝中后期不可避免的虚内实外,造成了安史之乱的发生。宋朝的政权诞生于赵匡胤的黄袍加身,所以宋终其一朝不愿相信武将,灭亡的最为窝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