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第六次合肥之战,结果是什么?
合肥之战,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孙权一方与曹操一方以合肥为目标的争夺战。俗话说守江必守淮、而欲进取中原,也必取淮河流域为跳板。因此江淮之间往往是南北势力的焦灼之地、总会招致双方大军相抗,因此也涌现了一大批极具战略价值的城镇——早期的合肥便是其中之一。赤壁之战以后,曹操势力对江南的战略转攻为守,孙权便希望借助战胜之余威,将自己的战线推广到合肥之北。接下来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合肥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曹魏和东吴双方于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发过6次冲突,这六次战役分别为:
(第1次)208年十二月—209年
(第2次)215年八月
(第3次)230年冬
(第4次)233年十二月
(第5次)234年六月至七月
(第6次)253年四月至八月
其中,就第六次合肥之战来说,可以称之为三国时期最后一场合肥之战了。在这场战役中,东吴重臣诸葛恪率领20万大军进攻合肥。彼时,合肥的守城将士不过3000人。但是,这场战役的结果,可以说是让人大跌眼镜了。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场战役。
一
首先,陈寿在《三国志·吴书七·诸葛恪传》中记载:(诸葛恪)于是违众出军,大发州郡二十万众,始失人心。
公元253年,吴太傅诸葛恪不顾众臣劝阻,于三月亲率二十万人再次出兵北征。对于诸葛恪来说,他是诸葛瑾之子。按照辈分来说,诸葛恪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侄子。当然,在第六次合肥之战的时候,诸葛亮和诸葛瑾早已去世。而就诸葛恪自己来说,更是成为东吴的丞相和太傅,这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虽然身居高位,但是,诸葛恪所在的家族,并不是东吴本地士族。换而言之,诸葛恪在东吴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因此,诸葛恪希望可以不断建功立业,以此巩固他在东吴朝廷的地位。不过,发动20万大军来进攻合肥,确实不是明智之举。众所周知,在魏蜀吴三国中,东吴的整体实力虽然强于蜀汉,却和曹魏存在较大的差距。对于东吴来说,总的兵力也不到25万人。所以,一下子出动20万大军来进攻合肥,确实是比较冒险的行为。
更为关键的是,对于东吴的士兵来说,很多都是本地士族的部曲,比如周瑜、陆逊所在的家族,就直接拥有一定的兵力。在此基础上,诸葛恪强行让这些将领拿出自己的部曲来进攻合肥,非常容易得罪东吴的士族。从这一角度来看,这些来源复杂的部曲,很可能会在第六次合肥之战中出工不出力。
二
当然,不管怎么样,诸葛恪还是成功发动了第六次合肥之战。夏四月,东吴20万大军围攻合肥新城,诸葛恪建起土山急攻,曹魏将领张特与三千人守新城三个多月,死伤甚多,城池将破。
对此,《魏略》中记载:是时,张特守新城。特字子产,涿郡人。先时领牙门,给事镇东诸葛诞,诞不以为能也,欲遣还护军。会毌丘俭代诞,遂使特屯守合肥新城。及诸葛恪围城,特与将军乐方等三军众合有三千人,吏兵疾病及战死者过半,而恪起土山急攻,城将陷,不可护。
20万大军围攻3000人镇守的城池,这自然是一场兵力悬殊的战役了。所以,按照这一趋势的话,东吴攻占合肥,应该只是时间上的早晚问题了。不过,对于魏国将士来说,显然不会坐以待毙。为了能够给后续的援军到来争取时间,张特对吴人说:“现在我已无心再战了。但依魏国法规,被攻超过一百日而援救不来的话,虽然投降,家人可以免去刑责;自抵抗敌人以来,已经九十多日了,这城中本来有四千多人,战死者已经过半,城池虽陷,如有半数人不想投降,我便与他说话,陈明善恶,明日早上送名,你们先以我的印绶拿去作信托吧。”
三
按照魏国将领张特的意思,你诸葛恪先给我们10天的时间,等到10天后,我们一定出城投降。如果是老谋深算的将领,自然不会轻信张特的说法。毕竟,兵不厌诈,给了你10天的时间,万一你仍然不投降的话,那么我还要重新组织兵力进行进攻。在古代战争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了。一旦让士兵停止攻城,会导致将士士气瞬间放松甚至低落。想要重新提升士气的话,很可能就要等很长的时间了。
但是,聪明睿智的诸葛恪,反而中了张特的缓兵之计。张特便将印绶抛给他们,而诸葛恪相信他,便不取印绶。当天夜里,张特命令部下拆去屋舍的木材、围栏,将城墙崩溃的地方补上二重。到明日,张特对吴人说:“我只有战斗而死了!”也即等到城池得到修复后,张特又坚守不降了,吴军大怒,但是,做事要一气呵成,还要有信心和毅力,如果接二连三地断断续续,会给你造成负面影响的。此时的吴国大军,已经没有一开始攻城时的高昂士气了。
并且,当时天气又炎热酷暑,吴兵疲劳,疫病横行,得病的人有大半,死伤严重。诸葛恪攻城不下,迁怒于各部将,士卒怨声不断。从这一角度来看,吴国大军的士气,已经来到了最低点。所以,及时撤军是最好的选择了。
四
最后,不过,对于心高气傲的诸葛恪,还是咽不下这口气,毕竟刚刚被张特戏耍了一番。与此同时,魏国的援军已经在赶来的路上了。早在当年的五月,曹魏朝廷得到了诸葛恪围攻合肥新城的消息。彼时,执掌曹魏大权的司马师,便派遣魏太尉司马孚率援军二十万人赶往新城。司马孚知道吴兵已疲乏,便进兵大败吴军。
公元255年八月,诸葛恪无奈引军归还。司马师命文钦督遣精锐部队会合,要其断诸葛恪的退路,毌丘俭等将断后。诸葛恪惧怕而遁逃,文钦上前大败敌军,斩首万余人。因此,这场战役的结果,可以说是让人大跌眼镜了,也即东吴不仅没能攻下只有3000人把守的合肥,反而因此损失了至少数万大军。对此,陈寿在《三国志·魏书二十八·毌丘俭传》中记载:吴太傅诸葛恪围合肥新城,俭与文钦御之,太尉司马孚督中军东解围,恪退还。
在第六次合肥之战后,诸葛恪在东吴的声望也跌入了谷底。在此背景下,孙峻想与诸葛恪争权,便利用诸葛恪为万民所怨、众口所嫌的机会,说他想制造叛乱。同年十月,孙峻和吴主孙亮(孙权幼子)定下计策,置酒请诸葛恪赴宴。最终,孙峻和孙亮成功除掉了诸葛恪。不久之后,诸葛恪被灭三族,其外甥都乡侯张震及常侍朱恩等都被杀。因此,这意味着诸葛瑾家族基本上告别了东吴朝廷的大舞台。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下你的观点,让我们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