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曹操为什么没能自立为王?曹丕又是如何当上魏王的?

  曹丕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刘协(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即汉献帝(189年-220年在位),字伯和,汉灵帝刘宏次子,汉少帝刘辩异母弟,母灵怀皇后王荣,东汉最后一任皇帝。刘协因被董太后抚养,故称“董侯”,初封渤海王,后改封陈留王。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废汉少帝刘辩,立刘协为皇帝。董卓被王允和吕布诛杀后,董卓部将李傕等攻入长安,再次挟持了他。刘协后来逃出长安。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控制了刘协,并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死,刘协被曹丕控制,随后被迫禅让于曹丕。曹魏青龙二年(234年),刘协寿终正寝,享年54岁,葬于禅陵,谥号孝献皇帝。

  建安十九年(214年),伏皇后要求其父伏完诛杀曹操的密谋败露,曹操要挟献帝废黜伏皇后,并代献帝写好了废黜伏皇后的诏书。接着,派御史大夫郗虑拿着诏书,同尚书令华歆一起带兵包围皇宫搜捕皇后。伏皇后藏到宫中的夹墙里,被华歆拖出。伏皇后披头散发赤脚走出,向刘协哭诉求救,刘协无奈地说:“朕也不知道自己的生命什么时候结束!”回过头来对郗虑说:“郗公!天下有这道理吗?”伏皇后被幽闭而死,刘协与她所生的两位皇子亦以毒酒毒杀,伏氏宗族百余人被处死。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威逼刘协立其女曹节为皇后。

  公元216年,汉献帝封曹操为魏王。不久,曹操把三个女儿一齐送给了汉献帝。曹操的这个举动,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因为他真没必要这么做。以他现在的地位,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是没人在他上边。至于是什么原因,只有曹操自己知道。

  公元219年,正当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时。一个姓魏的朝臣与一个武将密谋发动兵变。并且还打着汉献帝的旗号。当然,两次政变都失败了,还被留守的曹丕杀了一千多人。曹操完全有理由,利用这两次政变做契机,废汉自立。此谓名正言顺,合情合理,但曹操没有那样干。曹操还在等。他觉得似乎还缺点什么。

  公元219年,曹孙联手大败关羽之后。孙权给曹操写了一封信,大意是,你现在可以当皇帝了,我愿意称臣拥护你。面对这绝佳的机会,曹操却说:孙权这小子,这是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啊。曹操手下一些文武大臣和他的儿子们,百思不得其解,曹操在等什么。是啊,曹操自己也说不清楚。他在等什么。

  曹操总觉得心里有一个坎迈不过去,那就是正统的皇权思想,一直压着他,挺不起当皇帝的腰板。堂堂大汉四百年,那可是响当当的牌子,虽然这个牌子眼看就要倒了,可他就是没有勇气上前推一把。有人告诉他,你这是心里障碍。是病。这病得治。治病的药就是坐在皇宫里的汉献帝。自己的心病,还得靠自己治。这道理曹操懂。

  一天,曹操进宫见汉献帝,本打算好好训诉汉献帝一顿。增加自己的信心,把这病根拔了,没想到一向软弱可欺的汉献帝,却开门见山先发制人,给他来了这么一句。你若能真心辅佐我,你就待我好一点,你若做不到,就把我废掉,自己当皇帝,也算你对我开恩了。

  汉献帝如此强硬愤怒的态度,真是始料未及,太出乎意外了。

  曹操毫无心里准备,他做梦也没有想到汉献帝会来这么一手。一时竟不知所措,一向能言善辩的曹操,张囗结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汉献帝的话如同一根大棒子,冷不防抽了他一下。他汗流浃背,屈身而退。从此,曹操至死再也没进过皇宫。

  走出宫门,曹操回头看了一眼他再熟悉不过的皇宫。他意识到,他怕的不是汉献帝这个人,而是对皇权的畏惧已经深入他的骨子里。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运用各种计谋,在司马懿、吴质等大臣帮助下,在继承权的争夺中战胜了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丕作为储君驻守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魏讽密谋攻邺,与之同谋的陈祎自首,曹丕率众平定变乱,诛杀魏讽。曹丕作魏太子时期,积极组织文学团体并参与鼓励文学创作,使得同类唱合诗赋作品由此而兴,成为建安文学发展独有之气象。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魏王曹操去世,世子曹丕继位。其时,虽然有孙权、刘备的不断犯边,但基本不成气候,中原腹地的和平已成定局。除旧布新,建立新朝,已经是人心所向。各种力量都在推动曹丕采取行动。那些曹氏部属也在设想着如何弹冠相庆,如何分新朝一杯羹。于是便有小臣去逼去劝汉献帝效唐虞旧例,把帝位禅让给魏王。

  延康元年(220年)12月10日,曹丕逼迫刘协禅让帝位给他,刘协告祭祖庙,使张音奏玺绶诏册,禅位于曹丕。曹丕在繁阳亭登上受禅坛,接受玉玺,即皇帝位。随即进入许都,改延康元年为黄初元年,国号为魏,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封刘协为山阳公,允许他在其封地奉汉正朔和服色,建汉宗庙以奉汉祀。曹丕还同时给刘协留了句客气话:“天下的好东西,我跟你可以一起享受。”

  由于当时盛传刘协被杀,所以刘备便以汉室宗亲的身份即皇帝位,建立汉(史称“蜀汉”,刘备便是汉昭烈帝),追谥刘协为“孝愍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