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董卓当初势力那么大,董卓最后是怎么输的

  还不了解:董卓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董卓是败于诸侯十八诸侯吗?还是败于天下士人之心?

  东汉末年,士人对于汉王朝的礼崩乐坏确是十分痛心,但一旦有可以为其效力的机会也是义不容辞,这本身表明了汉皇室在读书人眼中的正统性。封建王朝的正统当然是唯一的,这意味着士人们对于对于废汉自立者自会全力排斥。这也是董卓最后失败的原因。

  一、东汉士人之心

  从刘邦称帝到黄巾起义汉王朝已经持续了近400年,就算从光武中兴开始算起也有近160年。天下的士人已经接受了汉这一国号近400年了,这显然有巨大的精神依赖,如果谁维护汉王朝的存在在政治上就有一个名正言顺的旗帜,而企图推翻汉王朝的行为容易与这种精神上的认可相冲突,而成为天下士人也就是读书人的敌人。

  另外一方面,自光武帝登基以来,东汉的权力体系已经运转了近160年,这已然形成了巨大的利益集团,利益集团中部分能力突出者成为军阀或依附于军阀,而能力平庸者无法从天下大乱中获得政治利益,推翻汉王朝会对这一部分人的权益形成挑战,会招来群起而反对。东汉王朝中央文官系统正是这部分无法从天下大乱中获得利益的人,董卓因为表现出自立倾向而被杀正体现了这一点。

  再者,代汉称帝过把皇帝隐在军阀之中也是难以立足的。淮南袁术便因称帝而身败名裂。袁术在称帝的准备阶段就遭到了孙策的反对,而孙策向袁术建议废止此事无果后趁此机会与其断绝主臣关系自立为一方独立军阀。这样孙策便公然与袁术为敌,虽在此之前孙策雄踞江东已然成长为一位军阀,但名义上与袁术还有主臣关系,袁术称帝直接的政治成本便是在政治上树立了新的敌人。

  袁术在称帝后成为军阀们共同打击的对象,曹操对其加以征伐,吕布对于袁术的和亲请求也采取了极不礼貌的拒绝方式。这正表明了袁术称帝使自己成为了众矢之的,这使其付出了巨大的政治成本。

  二、董卓的崛起

  董卓势力是汉末军阀中最先崛起的军阀势力,同时也迅速的消亡,其兴衰之路虽是匆匆。董卓是一个慷慨豪侠之人,愿意将自己的财产无私奉献出来与朋友们一起享用,其次由于自身体质上的优势使其在大军中拥有了很好的发挥空间,“为羌胡所畏”很好的阐述了董卓将自己的武力优势转变为军事才能,成为东汉边关震慑外来少数民族的利器,正如“性粗猛有谋”,可想而知,董卓应当在武力之外还存在相当的智谋,否则仅凭匹夫之勇很难想象会被羌胡所畏惧。

  像董卓这样的人如果放在汉初之时很可能便会成为一代民族英雄,但历史的有趣就在于环境对于人的影响,在东汉末年这样的乱世之中董卓这样的人就成为了在边关掌握军权而崛起军阀。

  董卓凭借不惜恩赐的优点,在行伍间可谓如鱼得水,其军事才能使其在战场上立有军功,获得恩赐之后其豪侠慷慨的性格特点又使其用朝廷的封赏收买人心,可想而知当时军中将士作为董卓的手下有着怎样的感动,上峰的恩赐时而有之,但“无所留”却明明白白的表达了一种关爱,董卓把你们这些手下当兄弟,是要同患难共富贵的,这无疑将极大的提升董卓在军中的威望,董卓的属下也将死心塌地的为他卖命。

  董卓这样的人材自然也被朝廷所重用,在朝廷中央政局不稳之时,自然需要一个有着过人才能的人来稳住边关,以减少汉王朝的外部威胁,董卓这样的个人魅力与才能很快得到了朝廷的欣赏,平步青云,成为了州刺史兼任太守这样的高级官员,很快从单纯的军事干部变成了手握边关军政重权的人。

  当然此时是桓帝末年,董卓还不能称之为军阀,此时州刺史一职受中央节制的程度还比较深。董卓真正成为割据军阀是在中平六年之时,朝廷看到了董卓手握重兵对中央形成威胁,于是以少府这样的高官低权的职位相利诱,试图将董卓与大军相剥离,但董卓未能就范。后来又试图将其从边疆调离以方便控制,将其兵权归于皇甫嵩,但董卓作为一个行伍出身的人深知军事力量对于自身安全保障的重要性,上书婉言拒绝了此事。

  值得一提的是董卓不仅拒绝了这次任命,还将大军进驻河东,大有逐鹿中原的态势,这是其脱离中央节制明显的信号,从此董卓成为了一位割据军阀。董卓势力却在萌芽状态下迅速消亡。董卓势力的特点在于趁汉中央政权有难进入中央,在镇压其他势力的过程中迅速专权,形成了政治军事集团势力,但迅速的走向灭亡。董卓因受邀剿灭宦官势力而率军进入洛阳,成为了一代权臣,但他在向政治家的转变过程之中招来了杀身之祸,这种灾祸的兴起来源于其进入洛阳之后的一系列错误决定。

  董卓进入洛阳后第一个感受是恐惧,毕竟一个边陲成长起来的军阀进入京畿要地之后自然对自身实力会有不自信的感觉。董卓进入了洛阳后他作为军头出身的军阀,认为自身实力不足不能服众,又将自己的恐惧根源判断为自身军事实力的不足,而其采取的办法首先便是扩大自身军事威慑力。在扩大自身威慑力时便犯下了大错,董卓选择了排除异己的办法来壮大自身。董卓让吕布杀掉丁原,这在政治上犯了大忌。丁原何许人也,做过并州刺史,正是在位的执掌京畿防务的执金吾。

  一个外来的军头,进京之后首先杀掉了保障京城附近秩序与安全的人,这无疑使其成为了朝臣与君主的对立面,在政治上树立了一大批强劲的对手。这让朝臣与皇室都陷入了极大的不安全感,此时站在董卓对立面的已经是整个汉王朝,他与汉王朝开始了你死我活的较量。这便很好的解释了为何董卓进入洛阳以后,急于展开废立之事,对皇室成员的手段也相当的残忍,在政治上他有试图表达自身政治立场的紧迫需要,急于表达自己的来意。

  表示其来意并非与汉王朝为敌,他获得权力是为汉王朝的兴旺做贡献,他认为陈留王比少帝更符合做君主,他是学伊尹、霍光为了国家利益而采取非常手段,而朝廷要大的改革就要流血,丁原、太后他们不是好东西,以前的坏事都是他们做的,杀掉是应该的。董卓这一番政治举措显然汉王朝的众多官僚并不买他的帐在洛阳内外尽是反对者,外有十余路诸侯的讨伐,内有伍琼、周珌为内应。

  与此同时,董卓对部下的约束也是不足的,董卓好与属下共富贵,打下江山年来自然也是要与其手下共享的。董卓进入洛阳后对其进行大肆搜刮,激起了民愤,而这种暴行殃及了朝臣与皇室,这又再次将自身推向了汉王朝的对立面,自然引起朝内的普遍排斥,从而在政治上陷入极其危险的处境。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董卓将汉王朝内所有人都得罪了,因而董卓在朝内大开杀戒,甚至修建“万岁坞”企图称帝就是必然的了,因为董卓已经没有了退路,他与汉王朝彻彻底底的形成了对手关系。当董卓群敌环伺之时自然也就到了身败名裂的时刻,吕布作为董卓欣赏的近臣,关键时刻也站在了汉王朝一边说出“有诏讨贼臣”,可见其还是愿意做汉臣,而不是董卓的家臣。

  三、总结

  从董卓进入洛阳之后,便将自己陷入了东汉王朝内部残酷斗争的漩涡中,他的存在反而成为了汉王朝一众官僚共同讨伐的目标,朝内近臣、十八路诸侯原本相互之间存在你死我活的矛盾但都在此时团结了起来共同对付董卓,董卓成为了共同的敌人,为汉王朝带来了短暂的团结。董卓的灭亡过程正好是其试图脱离汉王朝统治的过程,但其脱离方式并不是如其他军阀那般与汉王朝保持共存关系甚至是利用汉王朝,而是选择了取而代之的道路,就是这样的脱离道路导致了其灭亡。